改革开放30年的硬扩张带来了中国企业的高速发展,同时也给中国企业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金融危机更使之雪上加霜。企业的转型迫在眉睫,但路在何方?我们又该如何把握危机带来的历史机遇?
野蛮之后的新活法,中国企业近十年
近十年来,中国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有了新的特点:第一,许多中国企业的规模达到了一定的量级,08年有近50家中国企业进入了世界500强。中国企业进入了规模化发展阶段;第二,中国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许多企业经过产权改革、上市、重组、集团化管理,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第三,中国企业开始迈上国际化的征程,直接参与全球化竞争;第四,中国企业不再是简单地求生存,而是追求可持续发展。
当然,中国企业单一追求规模成长及野蛮生长的模式,也累积了许多问题和矛盾。例如,粗放式、高资源投入、非理性的低成本投入、对环境的破坏与漠视、对产业价值链上下游的压榨、对市场掠夺式的开发、资金链的脆化、品牌与技术的缺乏、单一的机会导向与短期利益驱动、管理的粗放与领导力的短缺等等。这些问题迫使中国企业家们开始思考深层次的理性问题:一是回归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面,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如何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而不是简单的赚钱,企业如何从机会导向转向战略导向;二是如何卸掉“原罪”包袱,从不按规则和依赖潜规则出牌,走向遵守阳光规则,挣取阳光利润,享受坦荡生活(。);三是如何从非理性的低成本走向技术、品牌加低成本优势;四是思考产业价值链的整合与产业生态环境的优化及相关利益价值平衡的问题;五是思考企业如何承担更多的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六是思考如何从企业家个人的成功转向团队的成功,如何培养接班人,如何从情理法走向法理情,如何从人治走向靠机制、靠制度等等。
经济危机所引发的思考,决胜产业价值链
从中国企业的升级换代与提高内在竞争力的意义上讲,全球经济危机可谓中国经济发展的百年机遇。
过去,中国企业发展靠硬扩张,靠资本的力量;未来,企业发展需要靠软实力,靠技术、品牌、人才和管理。也就是说,后危机时代是软硬兼修的发展时代,是软扩张的时代(。),必须强化中国企业的软实力,必须在低成本基础上走技术创新、自主品牌发展、内在管理能力提升之路,同时也包括产业价值链的整合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要关注价值链,回归价值链来思考问题。后危机时代的竞争是产业价值链的竞争,如果不关心价值链就会面临很大问题。企业必须靠产业利益的价值整合来发展,必须靠技术、商业模式、品牌溢价和高素质的人才。
然而,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家还没有回归到基本面,企业只顾自己跑,却没有真正关注整个产业价值链的生态,没有维护相关利益者的价值均衡。
类似像华为、中兴这些企业都发展了,但是与之合作的产业链相关的企业并没有得到相关的发展;08年牛奶产业为什么出现大问题,关键是乳品企业只顾自己往前跑,忽视了养牛户及经销商的利益,乳品企业的能力提升了,但养殖户经销商的素质能力并没有提高。每100元钱的50%应该投资在养殖环节上,但现实是70%-80%都投资在营销环节上,对养殖环节上投资只占5%左右,养殖户和经销商素质能力跟不上产业发展需要,投资和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唯一出路就是“往里扔东西”,最终导致整个乳品产业的危机。而家电产业之所以产品同质化导致价格战硝烟不断,关键在于国美、苏宁等流通商太过强势,挤压了生产厂家的利润空间,使得生产厂商疲于价格战,没有利润开展研发创新,从而使得整个产业生态失衡,不利于产业的持续成长发展。
因此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产业领袖,我认为首先是中国企业家在价值观上不具备产业领袖的思维,这也是目前很让人苦恼的大问题。中国不缺乏优秀的企业家,但缺乏产业领袖。
【以上资料均属节选、详文请阅览印刷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