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13501208501(马老师),400-007-9000
禅,开启中国式管理智慧
发布时间:2020-10-19 16:21 文章来源:j9九游会官方网站 作者:enotsnhc 点击:次
禅,开启中国式管理智慧
世界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和乔布斯,都是禅宗的信徒,也是把禅运用到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代表性人物。禅从中国,到日本,再传入西方。今天,在时代更替的燥动及迷茫中,中国商业界隐隐然流动着一股对于禅的内心渴求——如何运用禅的智慧观照现实的困顿?
作为中国管理思想智库机构,j9九游会官方网站试图从经营管理的角度出发回到中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到它的源头、它的本质、它的精神中去寻找答案。
但是,探讨“禅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这个论题实在过于冒险!我们或可自信地说自己懂管理学,尤其熟谙中国企业的管理现实,但懂禅吗?有没有资格来谈禅?
直到看到胡适先生在《中国禅学之发展》的演讲稿中说到:“我不是宗教家,我只能拿历史的眼光,用研究学术的态度,来讲老实话。”胡适先生站在禅外说禅,却贡献了诸多有价值的独到见解。这让我们找到了一些底气——我们或许不那么懂禅,但我们懂管理、懂企业,套用胡适先生的话,我们也可以说:“我们不是宗教家,我们只是站在经营管理的角度,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来讲老实话”。
禅虽起源古老却超越时代局限,博大精深却又极其强调实践性,“禅的唯一法门就是实修”,“工作坊即道场,工作就是修行”。因此,希望我们的一些思考能带给读者更多思索,在实践中悟禅,让禅开启中国式的经营管理智慧。
禅:中国式管理智慧之光
——禅对后工业文明时代企业管理的十点启示
文|彭剑锋 j9九游会官方网站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
与禅初次结缘还是1996年,我与六和创始人张唐之去位于广东新兴县的温氏集团考察学习温氏的企业+农户模式,顺道去拜偈了禅宗始祖六祖故里国恩寺,才对确定禅宗教义的六祖慧能其人,以及慧能所创立的中国式佛教思想略知一二,也方知禅的思想并不神秘。慧能主张“明心见性”,“佛在我心”,“修行不必在寺”,倡导人们不必抛弃现实生活去进行修炼,处处都是禅,人人可修禅,学禅不拘形式,不拘一格。这种思想比较契合我的个性与内心的追求,所以当时我便在六祖庙买了几本介绍禅宗思想的书,闲时反复翻阅,不自觉地在实践中去渐悟禅的本意,这使得现在不少同事和友人说我的生活态度及j9九游会官方网站的经营管理方式或多或少带有一点禅意。更机缘巧合的是,我的家乡江西宜春是禅文化的汇萃之地——确定禅宗教义的六祖惠能曾在宜春境内的靖安山中禅修,这里后来修有禅院,并以慧能当时的弘法之地“曹溪”命名;禅宗里“马祖兴道场,百丈立清规”的说法,说的是大兴禅宗道场的是马祖道一,始创禅宗戒律的是百丈怀海。而马祖舍利塔在靖安宝峰寺,怀海归真于奉新百丈山,其灵骨均安葬在今宜春市境内。在禅宗“一花开五叶”的鼎盛时期,五大宗派中的沩仰、临济、曹洞都曾在宜春弘法。在宜春洞山创宗的曹洞宗更是由于传入日本,在日本发扬光大而被世界禅宗信徒所景仰,曹洞宗的祖庭普利禅寺屹立在宜春至今已有1500多年。所以宜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禅宗圣地”。
但是,老实说,之前我对禅的思想只有一些感悟,断断续续地读了一些有关禅的书和文章,对禅的思想缺乏系统研究和深刻领悟,更没有特别去研究禅的智慧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关系。而且,放眼中国甚至整个东方文化圈,还没有发现有人能把禅和经营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懂禅的人不懂管理实践,懂管理实践的人又不懂禅。
年初出现了一个机缘:宜春家乡的人找到我,希望能为家乡的禅文化建设出些主意。这促使我再次来到广东新兴县六祖故里国恩寺寻源,重返江西宜春家乡的禅院寺庙去感受禅文化,将中外有关禅的书和文章系统研读一遍,在自身经营企业和管理咨询实践中去领悟、了解和学习禅的本义。当我尝试着用禅的精神、禅的本义、禅的方法再来看待后工业文明时代的种种管理问题和困惑时,有种脑洞大开、豁然开朗之感——禅的智慧不正是突破后工业时代企业经营管理困境的精神源泉和理论基础吗?从以禅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思想智慧里可以找寻到后工业文明时代中国企业的出路,继而形成真正的中国式管理智慧和以此为依据的管理思想体系。
为什么说要构建以禅学为主的中国智慧式管理?因为禅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并且是汉民族文化思想智慧的集大成者。有“世界禅者”之称的日本禅师铃木大拙认为,“禅是中国的实际精神和充满高远思索的印度形而上学的牢固熔接”。我个人更是认为,汉民族文化的根基就是禅文化,汉民族文化把佛教文化彻底做了改造,变成中国式的宗教思想。禅文化的诞生也符合中国人的思维创造模式,就是以“实际精神”来吸纳外来文化,再进行改造和创新。
禅文化在五世纪末的中国开始显露雏形,至唐宋时期达到顶峰,从最早只是佛教里的一种修行方法,到以佛学为基础,融合了中国的道、儒文化和实用精神,发展成为有自己的理论、方法及传承体系的思想宗派。尤其是“众生皆是佛性”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见性成佛”“当下即是净土”等提法,更是使禅从佛教的森严神秘和遥不可及之中走出来,融入文化艺术和大众生活中。后来,百丈怀海所设立的百丈清规把“节俭”和“勤劳”确立为禅宗新经济伦理的两大支柱,对中国老百姓行为的影响极为深远。迄今为止,全世界很难找到另外一个民族有中国人这么勤劳,有中国人这么节俭。
今天我们说对禅文化继承和弘扬最好的是日本,但世人皆知,禅是从中国传入日本,并且深深影响了日本文化和经济社会建设进程。即便今天大家所说的“工匠精神”,也并不是日本民族原有的。中国早在2300年前就有对“工匠精神”的描述,中国也曾经是世界闻名的工艺大国。这些都说明禅文化、禅精神其实一直都在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生产生活方式中,已经是中国人精神底蕴的一部分。
而且,禅最鲜明的特征是其本身就具备时代性。禅强调超越语言与思量、超越哲学与理性、超越物与我的分立,使人与自然、人与自心、人与他人达到无隔无障的和谐境界。这种追求是超越时空的,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是“时尚”的。所以,今天我们需要的只是“擦拭”而已,使禅的智慧与我们的商业文明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重放光彩。
大家知道,西方工业文明的思想源泉是新教伦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对此做了很详实的描述。与新教伦理相比,禅思想与之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比如,新教伦理“履行天职、节欲、积累财富以侍奉上帝”的理念与禅宗“入世修行”及“勤劳”、“节俭”、自然朴素的理念,对形成资本主义精神的作用机理是相近的。不同之处在于,新教更关注外向型价值,履行天职、积累财富以侍奉上帝,以改造外部世界、实现外部价值为目的。同时,新教伦理尊重自然分工与合作,强调要安心本职工作。依靠合理分工的职业精神,西方的人比较容易组织化,这也正是工业文明时代基于分工理论的企业效率和活力的源泉。
但是,随着知识经济、分享经济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随着知识型员工日益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以外部价值为目的,以严格分工为基础的组织与人的强结构关系正面临挑战——基于严格分工的科层制组织将人附着在组织之上,人是组织实现目标的工具,人在组织中是一颗螺丝钉、一个部件,人没有被当做价值创造的主体,没有被视为组织持续经营的动力源泉。而在知识经济与互联网时代,人因为自身的价值创造性,逐渐成为可以和货币资本匹敌的企业创值的要素,其重要性与日俱增,由此引发组织与人关系的强烈碰撞。今天企业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认为员工能力、态度与组织发展需求不匹配,激励效果下降,价值观难以统一,等等,究其根源在于工业文明时代形成的组织与人的关系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了。
在以互联网和知识经济为核心的后工业文明时代,组织逐渐从科层制走向扁平化和网状结构、平台型,人也真正成为价值创造主体,人在组织中除了尊严,还要有自由:自主管理、自己决定如何创造价值和创造什么样的价值。人变成组织的真正参与者、共创价值者。人与组织是一个以共创共赢为运行准则的价值共享体。因此, 在后工业文明时代,要激励人、激励知识型员工,要从外向性激励(薪酬与约束)转向内向性激励,更关注员工作为人的属性,即关注人心、人性的激励与开发。
禅宗正是关注内向型价值的。禅强调清净自性,见性成佛,以修炼内心世界,实现人生超脱为目的,这种思想正是后工业文明时代所倡导的“人是目的不是工具”的管理哲学的思想源泉。美国新经济代表性企业如苹果、Facebook、Google等都是以禅思想为企业精神源泉的,其中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对禅学的推崇与学习更是世人皆知。从西方国家到中国,今天为什么商业界正涌动着一股对禅的内心渴求?正是由于禅的本质、禅的精神、禅的方法可以为企业突破后工业文明时代的困境提供一条光明大道,为企业经营管理困惑找到破解之方。
我认为,禅宗精神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相通相融之处有以下十个方面:
第一,禅的本质是实践,讲究在“实修”中与时俱进,而管理也是一门实践的科学。
禅的宗教性体现在它绝不离开这个存在着的具体的世界、绝不离开人们的日常生活实际来空谈禅,坚信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践经验,无一不透着禅机。“禅的真理在于实修”,禅的本质源于中国人所具有的实践精神与知行合一的心学理念。而我们也一直强调,管理就是实践,实践是我们最伟大的老师。禅对管理学的意义在于它强调实践,否定一切理论权威,超越二元对立的理论学说,"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践出真理。这些都与管理学的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相通。我们说管理是一盘永远下不完的棋,就是说管理学的问题产生于实践,解决办法同样产生于实践,离开实践,别无解决管理问题之法。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禅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管理智慧之学,是活泼泼的现实存在,生活中处处都有禅,处处都是禅。禅的精神跟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一致,即本质上还是实用主义思维,强调在实践中、从事实中,明真理、得智慧,求解困之道。
第二,禅是心性之学,而企业经营的本质就是经营人性、修炼人心。
禅坚持内在的精神体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强调“我心即佛”,有我则有大千世界,无我则无点滴红尘;禅通过锻炼心本身,明见自性,使心成为自身的真正主人。而企业在经营中,最核心的是经营人。经营人的内涵,重点并不在于经营人的知识、能力,而是洞悉人性、修炼人心,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经营人最难的是心性的修炼,最高层次的管理是对人的心智的开发,最长远有效的激励方式是对人的最高心理层次成就感的激励。物质的激励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成就感的激励资源是无限的,其价值创造潜能是无界的。如何通过全面认可激励去满足新生代知识型员工的成就需求,去激发他们的价值创造活力,使员工从“要我干”转向“我要干”、“快乐地干”、“我们一起干”,对知识型员工要致力于留住他的心和他的智慧,而不是他的身体。在这些方面,禅的“修炼人心”的智慧将给我们无穷的启迪。
日本当代企业精神的奠基人铃木正三,结合当时日本社会由混乱走向建立秩序的过渡时期的特点,提出“心知佛”的概念,即佛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大人之觉’,以这种诚敬的心态和行为当中而去生活,就是成佛之道,也就能缔结美好家园”。铃木以此唤醒了日本民众对自我心灵的认知、对充实内在的渴求。这就是最高层面的对人性、人心的经营和开发。
第三,禅强调的“工作坊就是道场,工作就是修行”,这是职业化精神的东方式阐述。
以铃木正三为代表的日本禅师继承了中国唐宋禅绪,尤其是受唐代百丈禅师农禅并重的启发和影响,提出“工作坊就是道场”,提倡从天子乃至庶人,只要尽其业、乐其群、修其行、行其道,就是禅。“百工之人必尽其业,皆与世界有情有所利益,这本是禅文化的使命和任务”。这一点与新教伦理提出的职业精神,即每个人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勤奋工作,就是在履行上帝的旨意相契合。日本人在中国禅精神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工作坊就是道场”,工作就是修行,这是对职业精神的东方式阐述,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什么说中国人缺少职业化精神?因为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把工作只是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一种人生追求、一种心灵修行。为什么美国高科技企业推崇禅修?其实就是在强调要把人生修行与工作的使命感结合在一起,人在为使命感而工作时,才始终充满激情,甘于奉献,持续奋斗。
禅为中国人的职业化精神培育、提升提供了理论基础。禅赋予了工作以神圣的价值和意义,激励人们在努力工作中,在专注于每一个工作细节中去体会、充实生命的内在,去把握生命的本身,去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禅以坚守价值观为正道,正道方能引领企业基业常青。
我们说禅与早期佛教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有入世的、当下的、积极的价值观,而不是避世的、消极的人生态度。在《禅的顿悟》一书中提到修禅要坚持“八正道”:正见,做什么就把什么做好的价值观;正思,正确的思维,为别人着想;正语,正确的语言,实事求是;正业, 做讲良心,精益求精,有利他人的事情;正命,正确的做事;正精进,“百工之业必敬其业,皆于世界有情有所利益”;正念,正确的信念;正定,一生坚持正见和正念,任尔东南西北风。“八正道”中首要的就是价值观。
“八正道”其实就是强调做人做事要走正道,做正确的事情,要有正能量的思维,这些是积极的价值观。而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同样需要积极的价值观引领。尤其是面临转型时期的不确定性,以及后工业文明时代的种种困惑迷茫下,企业需要积极的价值观和正能量输入。
中国现在为什么要提供给侧改革?为什么市场中充斥哪么多低质、不安全、不环保的产品?那么多假冒伪劣产品?就在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企业家心中无禅,太过于机会主义,捞浮财,只求短期利益,不顾内心长远价值追求,丧失了正念,忘记了“正精进”,不去追求产品品质的精益求精,乐于赚快钱,或者干脆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如果中国的企业家都能坚守自己的价值观,按 “八正道”经营管理的话,产品品质怎么可能上不去?又怎么可能会有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问题呢?所以,我们呼吁企业要从价值观管理入手、从企业家的精神修行入手解决中国产品的品质问题,解决供求结构失衡与错配的问题。企业家要从单一追求规模成长转向有效成长(做强、做专、做精、做好);从机会导向、捞浮财思维转向战略导向,打造百年老店思维;要从习惯投机取巧转向培育核心能力,做产品要真材实料,致力于做好东西而不是便宜的东西;要真正在技术、人才、管理上舍得投入,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做企业要有信仰,要回归价值观,回归客户价值,决不做假冒伪劣、不安全、不环保产品,对得起内心的承诺和价值追求。
第五,禅的精神是寻求自我内在的超越,企业同样需要自我变革、自我超越,做时代的企业。
苹果、Google为什么都特别推崇禅文化?它们的企业精神是强调自我超越,从而超越时代,创造世界。而禅的本质就是要人超越一切规则和逻辑的羁绊,回到生命实相,从内在去生活和感知世界,不断寻求更高层次的心灵追求。“不要被规则限制住,而是要创造自己的规则”,这就是禅要我们过的生活。同时,禅又强调“当下”和“自我”,即顺应环境、适应环境,往内在求而不总是“往别处求”。从企业来讲,企业成长与发展无可避免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但为什么在坏时代里也有好企业,在好行业里也有差企业呢?关键在于做好自己:做好人、做好产品、做好管理,就能在经济下行之际,超越环境的约束,获得持续成长,从而基业长青。
时代与企业是“静水流石”的关系:时代更替如河水般奔流不息、永恒流动,是哲学意义上的静;而企业无论一时之间多么成功显赫,也可能会像河底的石头一样会被流水带走、被时代浪潮淹没。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做时代的企业,可能需要用禅定的智慧,少一些抱怨,少讲一些客观条件,多“唯心”一些,修炼扎实的内功,通过自我批判与自我变革、自我突破适应时代,屹立于潮头,不随波逐流。
第六,禅强调“自性”和自我心量的打开,后工业时代的管理需要员工的自我激励、自我开发。
铃木大拙在《禅学入门》里对“禅是什么”有一段精妙的描述,他说:“禅打开人的心眼而得见那周行不息的伟大奥秘;它打开人的心量,在一弹指间领受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无限;它让俗世生活犹如在伊甸园里漫步一般,而一切灵性的造就皆不假任何教义,而是直指那蕴藏在我们自性里的真理。”只有人打开自己的心眼、心量,而不假外界任何“教义”,更无需任何权威的引领,才能寻到“自性里的真理”。这与我们现在强调在互联网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管理要奉行“人是目的,不是工具”的管理哲学,“人人都是CEO”,注重人的自我激励、自我开发,使人自动自发的工作而不是被命令、被约束的观点是相通的。
工业文明时期的组织是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结构,是命令式的、权威性的管理,人在组织中更多的是“工具”般的存在,导致人的心灵空虚,找不到所做的事情和人生意义、生命圆满之间的联系,即便得到了财富,心灵也是空虚的。而在后工业文明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用禅的智慧来破解企业中人的困惑,企业要用愿景管理、文化价值观管理,强调人的自主经营、自我管理,才能真正使人打开心眼、心量,从自我激励中、自我开发中找到工作动力和工作的快乐。
第七,“禅的真理和力量在于单纯、直接和平凡”,后工业文明时代的管理也将走向“简单管理”。
禅强调的是简单、直接、朴实,修行没有繁文缛节的仪式,开悟不需要理论逻辑的阐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为什么苹果的外观设计那么成功?就是因为它在外观中注入了“禅意般的简单”。只有细节的极致,才有整体的简单,禅意实现了细节的极致追求与整体简单的完美融合。为什么宋代的艺术品至今难以超越,无论是瓷器、书画,还是木制家具,简单的色彩、简洁的样式、简单的工艺,可每个细节都令人着迷。而且越看越着迷,那里面似乎就流动着禅意。清代的艺术品虽然也有令人称道之处,但在康熙、雍正之后,龙其是乾隆时期就看不到真正的创意,只是更繁杂、更多堆彻、更显富贵。当人们过多追求形式上的复杂时,就会忽视对心灵的觉察,就失去了禅意。
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如此,如果过度强调制度、规则,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过度强调他律的作用就会离人性越来越远,也会越来越没有执行力。所以我们提出,要用简单管理破解企业转型成长的管理之惑。要把握规律,抓住关键;化繁为简,集约高效;简法自然,简中求变;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价值,以“人才价值本位”替代“官本位”,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直接些,更高效地协同。
第八,“众生皆是佛性”,万物平等与“工匠精神”的缔造。
我在收藏鉴赏古代一些艺术品时,有一种很深刻的体会:现代人根本做不出来古人做的这些东西。为什么?因为那些真正能流传千载的作品,哪怕是一把椅子、一个瓶子,你会发现都是工匠的用心之作。这就是现在所提倡的“工匠精神”,所谓专注、极致、执着,这是符合禅的本义的。禅宗讲,“众生皆是佛性”,既然众生皆是佛性,一棵树、一朵花、一块面团都有情感,是能与之“沟通”的。当然能不能体会到它们的情感,在于那个对待它们的人能不能禅定,能不能觉察自性,回到深深的内在去体会万物。
日本禅师铃木俊隆讲,人性即是佛性,佛性只是人性的一个别名,寻得佛性就是用“最简单和最充分的方式去表现真性,并且在最微末的事物里去体会它、欣赏它”。我的理解是,在工作中也可以达到“忘我”、“无我”的禅境——一个平凡的人一生专注做一件事,也能成为不平凡的人;一个简单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也能创造不平凡的工作成就;一个人如果能和它的劳动对象实现心与灵的沟通,就是灵性的创造,就是禅。这是我用禅的思想理解工作的三种境界。在这三种境界里都有心灵的追求,都能找到工作带来的内心愉悦。
禅特别强调的是要融入当下每一件细微的小事中、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世界”里(一朵花、一滴水、一粒沙)去。当融入进去,你就寻得了“佛性”,自在圆满。做任何工作都是修行,都是自我超越的载体和途径,如果把工作视为修行、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就会与工作融为一体,不仅赋予工作以意义,也找寻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第九,禅的“六和敬”思想与产业生态、“竞合关系”。
广东六祖寺方丈释大愿法师在一篇演讲中问到:“为什么这个世间有很多千年古刹,但百年企业却不多?”他认为是因为有六和敬这样根本的制度来约束,所以才能维持圣法久驻。六和敬是佛陀创建僧团所制定的生活规范, 具体内容就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 “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和“利和同均”。
六合敬核心都是一个“和”字,强调和谐的力量。僧人各有各的主张、师承,彼此之间也有竞争,禅宗思想发展史也是一部宗教派别的竞争史;各个宗派的禅师和而不同,不同又能在最高的层面(禅学传承与发扬)和。这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种生态思维下的竞合关系。在一个生态体系中,各部分既竞争又合作,促进生态系统的生生不息。在后工业文明时期,我们尤其强调企业要有开放、合作包容的生态系统的思维,要构建和谐的产业生态,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竞合关系,谋求相关利益者的价值平衡,共生、共创、共赢,告别你死我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企业内部也同样要强调生态思维,构建价值创造平台,围绕价值共创共享。
第十,禅法的根本之道与企业家精神和价值创造追求。
超越、承担、转换和融合,这是禅法的根本之道。我的理解,禅法根本之道对企业家的启示是:企业家要回归到价值创造和持续奋斗,要有自我超越、勇于承担的精神。企业这辆马车驶向何方,根本上还是取决于企业家。但我们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家,在取得阶段性的成功后就陷入了财富迷局或价值困惑里了:有的人挥霍财富;有的人激情衰退;有的人耽于享受生活不再创造价值。这根本上都是因为没有一颗超越的心,不能突破财富观,不能超越自我观念和经验的局限,不能将正见、正念坚持到底。
西方新教伦理思想孕育的企业家与我们的企业家最大的不同是,他们信奉“创造财富并不是为了享受财富,而是为了回馈社会”。他们认为把财富留在自己手上是一种耻辱,巴菲特、盖茨、扎克伯格,美国几代企业家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的禅文化也崇尚价值创造和简朴生活,强调财富取之于社会归于社会,尤其强调要简单生活,在简约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而不能过奢靡的生活。人一奢靡,饱暖思淫欲,就不持续奋斗了,不再成为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如果企业家都懈怠,整个国家的经济就真要衰退了。现在最大的社会问题是物欲横流,富人都在攀比:比买私人飞机,比谁的婚姻豪华,比谁在国外的豪宅更大,而没有把财富用于回馈社会、照顾弱势群体。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我们呼吁企业家要用禅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反省自身,超越、承担,以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使命和责任感转换压力,并将之融合进企业文化中,变转型升级的压力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后记:
不经意中,关于禅与管理的内在联系和“灵性相通”之处,我又提了一个“彭十点”,显然,我这十点,不是来自于对经典的深入和系统研究,而是来自我个人在管理实践中对禅的点滴感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算是抛砖引玉,以引起大家对中国式管理智慧的思考和探索。最后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禅的本质是实践,“不立文字”、反对一切理论权威,就是强调除了在实践中修行,明心见性,别无他法;禅的智慧既超越时空,又存在于真实世界的一切当中;禅的修炼强调当下、即时、自性,处处都是道场,众生皆是佛性。而管理也是实践,也没有通用的解决方案,只有在实践中自我突破、自我实现。所以经营管理就是修禅,修禅即是经营管理实践。今天我们倡导用禅的智慧、精神和方法来破解后工业文明时代的经营管理之困,用禅的智慧之光照耀企业,使禅在这个时代焕发出新的价值,这既是一种现实实践需求,也是禅的精神要义。
(本文由尚艳玲根据彭剑锋讲话整理编辑)
禅与现代管理的联系
文|王祥伍 j9九游会官方网站首席企业文化专家
企业家与禅
我注意到禅与现代管理的关系最早是从稻盛和夫开始的,严格意义上讲,当时还不知道禅宗与一般佛教的区别,是因为稻盛和夫,让我最早注意到佛教与现代管理竟然还有如此紧密的联系。稻盛和夫是京都陶瓷和KDDI两个世界500强企业的创始人,是与盛田昭夫、松下幸之助齐名而且仅存的日本经营之神,也是挽救日航于大厦将倾的人。而与此同时,稻盛和夫还是一个信仰日本禅宗曹洞宗的虔诚佛教徒,并在1997年,65岁时在京都圆福寺剃度出家,专心修禅。关于禅与现代管理之间的关系,稻盛和夫出版了《活法》系列丛书,里面很多观点体现了两者的紧密结合,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里不再赘述。
如果说是稻盛和夫让我在管理与禅之间建立了联系,那么乔布斯则让我进一步注意到禅与现代管理的关系。乔布斯在他的传记里面提到禅宗对他的影响,他提到了一本书叫《禅者的初心》,这是对他一辈子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作者铃木俊隆也是日本禅宗曹洞宗的传人。
乔布斯曾在好友的介绍下到离家不远的洛斯阿尔托斯的禅宗中心静坐冥想,在那里结识了来自日本的禅师乙川弘文。乙川弘文于1967年应铃木俊隆邀请,从日本来到美国做他的助理,铃木圆寂后,他在1971年来到洛斯阿尔托斯禅修中心。乔布斯开始每天都和乙川弘文见面,每几个月都会一起静修、冥想。“与乙川弘文的碰面对我来说是一段意义非凡的经历,我后来尽可能多地与他待在一起,”乔布斯回忆说。
乔布斯认为,禅宗思想对他的影响很大,带给他一种洞见本质的能力、对事物专注的能力、对简洁的热爱。乔布斯的苹果产品大方、简约,达到了这个时代美学设计的极致,成了时代的象征。乔布斯曾经解释,“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他独特的技术和设计思路。
沿着这条线索追溯,我渐渐发现很多企业家或企业都与禅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
1. Google公司与禅
在谷歌,已有上千名员工参加过“搜索内心自我”的培训,还有400多名员工登记,排队参加“突破自我与如何用好自身能量”的课程。2011年后,谷歌公司每两个月举办一系列的觉察禅修午餐,餐中除了禅修铃声以外,大家禁语。他们还开发了一些禅修课程,对互联网公司的员工进行培训,在加州和硅谷特别流行,很多企业都愿意掏钱来参加这种培训。
2.硅谷公司与禅
在硅谷,禅修被认为是新的咖啡因,是一种能解放生产力与创造力的新“燃料”。脸书与推特公司的创始人也很重视禅修,把静思练习作为新兴的企业文化特色。在2012年举行的旧金山智慧2.0论坛讨论现代禅修的大会上,与会者多达1700名。推特、思科与福特汽车公司的高管都参加了。
3.台湾企业家与禅
台湾的星云法师为禅宗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台湾的很多企业家包括传统制造业代表的郭台铭、新经济的代表人物李开复,都是星云法师的好朋友。郭台铭在富士康遇到员工跳楼危机的时候,李开复在自己患上癌症的时候,都去请教星云法师开悟。台湾另外一名对企业家有着广泛影响的人——台湾花莲慈济功德会的证严法师,在台北临济护国禅寺正式拜师,按传承上理应也属于禅宗,台湾很多企业家都是证严法师的信徒,特别是在企业慈善事务方面,受证严法师影响巨大。
禅与东方企业家精神
众所周知,西方资本主义精神或企业家精神与基督教新教密切相关。那么,在东方市场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特别是以日本、韩国、台湾等为代表的新兴的经济体,其商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背后是否也有宗教信仰的支持呢?我想,应该也有,如果有的话,则应该是禅宗。
中航工业集团董事长林左鸣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禅宗伦理对建构日本企业家精神的作用》,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是日本企业家的精神建构在禅宗伦理的基础上,而禅宗伦理也受到新教的影响。
正如在论及欧洲社会精神转型过程时不能不提到加尔文和马丁·路德一样,铃木正三和石田梅岩也是为锻造日本企业家精神伦理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
铃木正三曾是个武士,受儒教和佛教影响而成为日本禅宗的创始人,也被誉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创始人。他的禅宗伦理像马丁·路德的新教伦理一样,轻轻地赦免了企业家的贪婪罪,为经商、致富罩上一圈神圣的灵光,消除了企业家们的精神障碍。他认为,“农人日用”、“匠人日用”、“商人日用”,任何职业皆为修行,人人各守其业即可成佛,而修行之外并无成佛之道。简单地说,世俗的业务就是宗教的修行。对于不为社会主流文化所认可的商人,他则称赞到:“献身于世界,所思皆为社稷,所念皆为万民。携本邦之货销往他国,将他国之物购来我邦,万里之国不辞其远,穷乡僻壤不辞其苦。奔波于各国而事商,立志满足众人之需要,决心克服万般之困难,越万山而劳其身,渡千河而清其心,舍一切之迷恋,弃所有之欲望。苟如此事商,则诸佛佑其成功,神明赐其大利,德性益美。耻于徒为大富,终成真挚向佛之心,于行走坐卧之间达乎禅定。”
石田梅岩则是石门心学的创始人,在他的时代商业已经发展成为有组织的经营实体。他写道:“商人之道岂异于士农工商之道哉?商人事买卖之来以利天下。工得其薪资,农得其收入,正如士得其俸禄。”在他那里,已经把商人与武士在道德上等同起来了。
日本的这种禅宗思想不仅仅为东方企业家精神提供了宗教上的支撑、伦理上的肯定,实际还直接孕育出了最近才受到国人高度关注的东西——工匠精神。
禅与工匠精神
为什么日本的企业普遍具有工匠精神?日本企业的工匠精神与日本普及的禅宗影响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工匠精神正是在禅宗文化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
小野二郎被称为“寿司之神”。在日本地位崇高。终其一生,小野二郎都在做寿司,永远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学徒,观察客人的用餐状况再微调寿司,确保客人享受到究极美味。
他的寿司店——数寄屋桥次郎远近驰名,从食材、制作到入口瞬间,每个步骤都经过缜密计算。这间隐身于东京办公大楼地下室的小店面,曾连续两年荣获美食圣经《米其林指南》三颗星最高评鉴,被誉为“值得花一辈子排队等待的美味”。
《寿司之神》是由大卫·贾柏拍摄的三星大厨小野二郎的纪录片。影片当中可以看见,在美味寿司背后小野二郎所付出的心力以及其绝不妥协的信念和态度。全片表现出的日本禅宗文化精神非常浓郁,包括对具体事物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
禅境意味着忘我、无我之境,当劳动者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高度融合的时候,就会达到极致的专注状态,达到无我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就是工匠精神的本质。长期以这种状态工作,必将生产出极致的产品和服务。
顶级的面包师傅一定要读得懂每一团面的情感,这样才能发掘它的最大潜力,做出最合适这团面的面包。这就是工匠精神,也是禅的精神。同样,顶级茶艺师要读得懂茶的情感,要明白茶是在哪个地方生长出来的,它最艳丽、最绝美的品味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温度、泡多久才能把一种茶的绝佳韵味泡出来……
日本的书道、茶道、剑道、画道、花道等都讲究禅之意味,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从形式上看都极其简单,但是从细节上看都极其丰富,简单朴素的形式下极其讲究细节,所谓一粒沙中发现和创造出三千大千世界。禅宗的这种指引人们聚焦注意力、关注细节,在细节处创造无限的价值,从而满足人们无限的精神欲望的思路,对于企业的价值创造,将有着极大的意义。以往的通过粗制滥造而拼资源的竞争方式终将因为地球资源的有限而难以为继,而真正的让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思维必然将沿着禅宗的思路,重点在细微之处创造无限的价值世界。
中国禅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文|胡向华 j9九游会官方网站集团高级合伙人
我们讨论禅文化与经营管理,首先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清楚,一般中国人所共同理解的“禅”的核心理念到底是什么?不是得道高僧、佛家经典怎么说,也不是研究禅的人、修禅的人怎么看,而是普罗大众心中的“禅”到底是什么。如果找不到“禅”的群众基础,禅可能就很难融进经营管理中去。
六祖惠能主张“直指本心”、“得意忘言”、“修行不必在寺”,带动了佛教世俗化,再后来百丈怀海把“节俭”和“勤劳”确立为禅宗新经济伦理的两大支柱,包括广为流传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节俭”和“勤劳”的理念对中国老百姓的影响非常深远,到今天仍然是中国资本主义精神的基础。目前世界上,不管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很难找出另外一个民族有中国人这么勤劳和节俭。所以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中国发展更快,高速增长的持续时间更长,经济发展活力更强,储蓄率更是世界第一。
就促进和形成资本主义精神而言,禅宗“入世修行”所建立起的“勤劳”和“节俭”理念,与新教伦理“履行天职、节欲、积累财富以侍奉上帝”的理念,作用很接近。不同之处在于,新教关注外向型价值,履行天职、积累财富以侍奉上帝,以改造外部世界、实现外部价值为目的;禅宗关注内向型价值,清净自性,见性成佛,以修炼内心世界、实现人生超脱为目的。新教伦理强调人生就是要赚钱,但赚钱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或者满足其他世俗的愿望,而是要“通过职业劳动的成功来增添上帝的荣耀”,这样一来,就把世俗工作神圣化,以神圣的态度去从事世俗的工作;禅强调“勤劳、节俭”,但不强调积累财富,从来没有赋予追求财富以积极的人生意义,更没有赋予追求财富以宗教意义。另外,“天职”理念与现代管理科学的分工理念吻合,新教伦理尊重自然形成的分工与合作,强调要安心本职工作,正是依靠合理分工的职业精神,西方的人比较容易组织化,而中国人的宗教伦理中,缺少对天职、分工的认识基础,所以中国人比较难组织起来。
禅文化起源于中国,发扬光大于日本。在日本,禅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甚至比西方的新教伦理作用更大。我们不妨看看,在日本,禅理念的群众基础到底是怎样的?
禅对日本文化心理再建构的影响
日本近代资本主义萌芽的思想基础,准确地说是“日本禅”、“工作禅”。“工作禅”正式的起源被认为是铃木正三(1579-1655年),他提出了“工作坊就是道场”的禅修理念,提倡人们在工作中磨炼自己的心性。他提出所有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得到拯救)。为什么有人得不到拯救?因为有“三毒”(贪欲,愤恨,牢骚)作怪,总是羡慕别人成功。要克服这“三毒”,必须靠修行。所谓修行,就是一心不乱、专心致志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勤勉劳动。所以“精于一道,以此为生”成了日本人普遍崇尚的的职业精神,体现为专业、专注、执着、持续改进等行为准则。可以说,日本的“工作禅”比西方国家的“天职”观念对专业化、组织化、管理效率提升的影响更大。
从文化基础上看,禅从中国传入后,多宗派理念融合,并与日本本土的“神道”文化结合成为“日本禅”,一代一代传承创新。禅的修行方式也不再局限于研习打坐冥思,开始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日本人禅修所覆盖的领域已经无所不包,影响到武士道、剑道、俳句(17音短诗)、建筑、绘画、庭院、茶道、花道、饮食、手工等几乎所有的艺术、人文、工作、生活等各领域。正如铃木大拙所说:“禅宗以外的佛教各流派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范围,几乎仅仅限于日本人宗教生活方面,只有禅宗超越了这个范围,这是意义深远的事实。禅深入到国民文化生活的所有层次中。”
在渗透生活方方面面的过程中,禅对日本文化心理的再建构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反过来禅的要义也在变化——审美上是空寂、闲寂、枯瘦、幽玄;艺术风格上自在、超然、化繁为简;养生上关注自然气韵适应于微妙的季节变化;在企业界是职业化、持续精进,是稻盛和夫的“工作哲学”,禅学理念与经营管理思想已经深度融合并系统化。
禅在中国宗教中的特点与局限
反观中国,进入近现代后,禅宗思想日渐衰微,传承主要靠少数高僧大德来光大宗门,且相互之间批判、不认可的情况很多,对世俗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如果说禅在日本已经是渗透到日常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基本思维,那么在中国,禅还只是一种宗教活动,甚至还不是宗教活动的主流。
中国的宗教,儒道释三教合一,尤其是明清以来,心学与禅,成为士大夫阶层所信奉宗教的一体两面,禅追求出世,强调无本心、不执着,最后达到“空”的境界、解脱;心学追求入世,重视学习、修养、知行合一、改造世界,而禅宗从六祖慧能往后,也强调入世修行。所以,禅,或者说儒释道三教,发挥的作用就在帮助中国人在内心世界中追求尘世所难以获得的心理平衡。不执着、无本心,这些禅的理念与儒学“三省吾身”、“己所不欲、不施于人”、“中庸之道”等观点,以人生哲理、心灵鸡汤、公案典故等形式出现,作为传统人生观中积极入世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个补充的结构、次要的追求,一直保存在士大夫的心目中。
所以,一方面,禅的内涵、故事很丰富,是一个巨大的思想库;另一方面,禅的应用被局限在宗教活动范畴,只传播于士大夫阶层,只停留在“悟”的层面。与日本禅“工作即修行”的理念不同,中国禅对“修行”中“行”的强调少,更强调“思”,这可能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比中国人更重视直觉与实践,更强调苦心静修的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有关。
中国人在世俗的禅修理念中,强调思考,或者说悟,甚至不是渐悟,而是顿悟,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就有了很强的机会主义色彩,有“临时抱佛脚”的拜佛习惯,大都不愿意在修行上下苦功夫。加上中国儒家文化强调内省,对行动的强调较少,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之后稍有改变,但心学影响的人群多局限在士大夫精英阶层,对老百姓影响较小。现在很多人对禅修有极高的热情,但大多对各种公案、诗文感兴趣,大多停留在心灵鸡汤层面,少数会反省、善思考的人会悟出更多的道理,但极少有人做好了在工作生活中持续修行、长期坚持的准备。所以,中、日都有很多工作狂,但中国人多是为了挣钱,或追求某种功利目的,而日本人则普遍认为工作是生命价值与人生追求。正如稻盛和夫的经典问题“我们为什么而工作?”答案是为了磨练灵魂,提高心智,赚钱只是顺便的目的而已。
要想真正把禅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去,还是得找到禅理念在中国的群众基础——中国禅的进一步世俗化,尤其是要回答工作的目的。“日本禅”是禅文化与日本民族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日本自然资源少的地理特征形成了日本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及巨大的生存危机感,总是以挑战人生极限的姿态工作和生活,沉重、压抑、“富而不乐”,查尔斯·艾略特在《日本佛教》中甚至指出“日本的性格就是禅”。而中国人既强调积极入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儒家理性,也有退隐江湖的道家哲学。具体到当下中国人的工作生活理念,一方面是实用主义根深蒂固,另一个方面是传统的中庸智慧,变通、灰度、融合。中国人的特点,从消极面看,总有人批评中国人过于重物质享受,没有信仰,过于圆融,不讲规则,不容易组织化;从积极面看,也正是这两方面给中国人提供了动力和创造力,造就了过去这30-40年的经济成就。
我们还要认识到,在中国,禅从来就不是一门显学,即便在传统文化理念中,禅思想的群众基础相对还比较薄弱,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面所起的也只是辅助作用,而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仍然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另外,中国禅虽然也认可入世修行,但中国人终究是缺少“修行”的习惯,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禅需要融合心学的“知行合一”
中国“三教合一”已经有上千年的历程,不管是日本还是中国,宗教发展中都是主张融合的成分多,对立斗争的成分少。我们在思考禅到底是什么的时候,不必拘泥于禅的教义、或者禅作为一种宗教本身的理念,可以从传统文化这个更大的框架里面去挖掘——这也是日本禅文化的传承、创新、传播过程留给我们最重要的经验。正因为无所不包,“日本禅”甚至被认为已经只有形式,没有内容。
比如,从近年传播很广的稻盛和夫的工作理念、“活法”理念上追根溯源,其实很多都可以从王阳明的心学里面找到答案。稻盛和夫的核心理念“敬天爱人”,“思考做为人,何为正确”,本质上是自利利他、为善去恶,强调以“善恶”,而非“得失”来做事情,这与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一致,与“禅”的关系就稍远一些。
再比如“六项精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要谦虚不要骄傲、要每天反省、活着就要感谢、积善行思利他、不要有感性的烦恼,都是比较典型的儒家文化理念。而带领日航起死回生的故事,其实是“知行合一”的最佳实践典范,把一些每个人都知道、都认可的、简单的道德准则,如积极向上、具有建设性,善于与人共事、有协调性等,真的坚持去做,真的可以有效,可以扭转一家规模巨大的、面临倒闭的企业。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并非指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而是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或者说知行根本就是一回事,即“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从禅的修行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只在知识和道理的层面上去“悟”,终归是死胡同,必须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行”的过程中去“悟”,去实践道德准则、价值准则。把“知行合一”的思想结合到禅的理念中,对中国企业把禅应用到经营管理中可能有帮助。
另一方面,儒道思维融合后形成的“智慧、中庸、平衡”等思想,对中国人仍然有深厚的影响,尤其在中产阶级中有非常雄厚的群众基础,追求的是靠智慧化解现实中的矛盾,获得心灵上的平衡。这些都可以借鉴到禅的理念中。中国禅的核心理念不一定来源于“禅理上应该是什么”的定义,更多来自于“一般人认为是什么”的事实。基于实践和现实演变的基础上去理解和解释,这样可能更符合禅“无分别心”的理念,也更符合心学 “知行合一”的理念。
禅在经营管理中有三个领域的功用
从实用主义出发,结合当下的环境,我认为,禅文化在经营管理上可以有三个领域的功用:
第一个领域是通过禅修帮助心灵平衡。
回顾历史来看,禅最大的功能就是一种平衡——取得成就时,禅就是表示高雅澹泊的手段,失意时就是心理平衡的手段。人总是同时在做这两件事情——改造世界、认识自我,分别属于科学和宗教的范畴。在工业化社会,管理科学是基础,体现在哲学理念就是实用主义,最大特点是以分工为基础。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人的工具性也不断强化、单一化,虽然实现了财富积累和社会发展,但很多时候,做的事情还是会与人生目的背道而驰的。所以不管是企业家,还是打工谋生者都会去做一些违背个人人生追求、违背个人价值观甚至道德底线的事情,所以,现实与追求、工作与生活、人与自然、人与群体、心灵与肉体,都是矛盾、分离的。
这个问题,西方人也同样面对,他们的处理是二分法:科学的归科学,宗教的归宗教,有问题、有矛盾就去批判和修正。中国人不是这样,中国人讲求统一、平衡,这时候禅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再从这种平静中提高专注力、创造力,提高处理情绪的能力,达到更高境界时可以开发内心潜能与智慧。
从信仰上,禅或者说“三教合一”后的宗教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一直非常深,其力度与深度不会弱于基督教对西方人的影响,只是表现形式很不一样:基督教认为是上帝主宰世界,而中国人的宗教里面从来没有神的位置,儒家有圣人,道教有神仙,佛教有佛有菩萨,他们存在的目的都不是主宰世界,而是代表大智慧、个人修行的终极状态。所以西方人有问题会求助于上帝,中国人有问题求助于内心;西方人重仪式、侍奉上帝,中国人重自我反省、讲悟道;西方人愿意受教义的约束,讲选择,中国人愿意以智慧来化解矛盾,讲妥协、灰度。所以通过传播禅修理念,能帮助企业家和所有的人更多地关注内心,更好地平衡。
第二个领域是以“工作即修行”理念强化职业伦理和商业伦理。
包括倡导工作哲学、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等,改造员工的思想,形成积极的工作氛围。在中国,禅并没有像新教伦理通过“天职”(某种由上帝安排的任务)这个核心理念,或者日本禅通过“工作即修行”的理念,赋予工作以宗教意义,从而促进资本主义精神、现代科学分工与管理精神的萌芽和发展。这方面日本企业有成熟的理念和做法可以直接学习,这几年国内也有很好的实践。
第三个领域是把修禅的感悟,用于工作实践。
禅的传播方式本身就很特殊,不说破,靠自己悟,所以每个人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悟性,能“悟”出什么、领会到什么,是一个个性化很强的事情。这里面的典型是乔布斯,以及这几年在互联网圈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初心。初心的理念被广泛传播,得益于铃木俊隆的《禅者的初心》。初心就是初学者的心,空空如也,不受各种习性羁绊,要保持初心,随时准备好去接受、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才能如实看待万物的本然面貌,一步接着一步前进,然后在一闪念中证悟到万物的原初本性。
初心,本质其实是“无分别心”,翻译成乔布斯的话是“保持饥饿,保持愚蠢”,“追随你的内心”;体现在产品创新上,就是看透本质,追求简单、极致;表达为价值理念就是放下成见,看清事物本质。如果把“企业家精神”的本质理解为创新的话,禅“无分别心”的理念就值得好好去“行”、去“悟”。尤其是现在企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越来越多、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讲模式讲方法论,这样就越容易心生执着和分别,越需要去掉“分别心”。
顺便一提,现在有一种普遍的误解,即把初心理解为“当初为了什么目的开始做这事情”。虽是误解,但似乎已有约定俗成之势,就当它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而接受吧!
以上所述三个方面,都是应用“禅”的智慧,应对经营管理实践中的困惑,改变每个人的内心,以禅的说法是以“修行”的心态工作,以心学的说法就是“知行合一”。
如何打造禅文化产品
文|程绍珊 j9九游会官方网站首席营销专家 何文辉 j9九游会官方网站高级咨询师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越来越成为主流的新生代消费者,无形无矩的“禅”如何能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并能逐步身体力行?如何能成为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们的利器,为推动企业管理提升所用?如何能有效融入商业社会,获得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这些问题的答案有一个共同的前提——禅必须接地气!
这也是禅的本意,所谓“穿衣戴帽即是修行”,于是禅文化的产品和服务化便是必然的一步。首先,将某种意义上“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禅文化设计成可体验和互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至少容易感悟与体会,这样才会有群众基础,否则就会曲高和寡。其次,禅只有变得可参照、可比对,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管理者与员工所理解和践行,从而在经营与管理行中体现禅意。最后,禅必须融入产业社会的商业生态圈,结盟目标消费者,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才能造血生息,实现可持续发展。
禅文化产品策划的四原则
禅在不断寻求对接现实世界,迎合这个商业社会的同时,又必须保证禅的原汁原味,因为禅就是“禅”!所以,它不同于一般流行文化产品的策划,需要坚持以下四大基本原则:
1.回归禅的本质,完成独特的心智注册。
禅的本质是回归初心,不媚俗,不随波逐流。它引导我们走向心灵自由,放下种种憎恨、怨怼、不满、嫉妒、自傲和自负等妄念,以清净之性体,将人的本性和活力释放出来,悠游自在地生活。其本质是引领大众的精神生活,倡导心灵的真实感悟,因此必须坚守自身的精神品味,倡导正能量!
2.聚焦目标群体,实现精准定位。
作为可以面向市场、可以营销的产品,禅必须找到目标客户群的刚需和痛点,针对性地进行产品的内涵和外延的策划与设计。在现实的市场中,禅文化产品有三类客户群:高端的各界领袖与名流、中端的白领职业经理人和中产及小康的大众群体,要分层分类地定义产品核心价值,设计产品形式及组合。
3.注重禅文化产品的互动参与性和体验化,以震撼目标群体的感知。
禅文化的产品化需要更加注重目标群体的生理体验与心灵感知,不断地丰富禅的体验形式与领悟路径,从感官体验、情感体验、行为体验到精神体验,最后实现全方位的文化体验。禅文化产品首先要突出目标群体的情景营造,塑造可以体悟的环境和场景;再者,要便于互动参与,让大众参与进来,既要体现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更要重视自我体悟,还要强化目标群体的互动与研讨。
4.具备商品基本属性和商业可行性。
禅文化产品的开发需要结合自身的传统底蕴和心智资源优势,体现核心差异和客户价值,对比其他文化类产品与服务有竞争优势,赢得应有的市场,并以此构建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能做到经营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针对不同目标群体进行禅文化产品设计
基于以上四大禅文化产品化的基本原则,结合j9九游会官方网站集团营销咨询团队的多年实践经验,在针对三类不同目标群体的具体禅文化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中,我们有以下一些策略建议:
高端人群:宁静心灵、启迪智慧
其产品主要针对高端领导阶层,包含企业家、专家学者、专业大咖和公众人物等社会意见领袖,核心价值诉求要突出“宁静心灵、启迪智慧”。
在这个不断颠覆的时代,这个群体面临着更多不确定性,同时面临更多诱惑的环境,需要凝神静气,倾听内心的声音,回归和坚守初心,才能有足够智慧来引领团队和粉丝,传递正能量。
针对这些刚需与痛点,其禅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形式主要是顶级学术研讨会和主题论坛、专业研究期刊杂志、一对一的禅修进阶、禅文化践行最佳实践案例分享及各类高端禅意会所、商务服务和家居用品等产品与服务。
精英人群:促进职业化精进
其产品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创业者、职业经理人和业务骨干等“白骨精”阶层,核心价值是“呼唤专业、专注的工匠精神,促进职业化精进”。这个群体的工作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增大,容易产生抑郁和烦躁的情绪,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来宣泄和释放。
这个时候的产品和服务形式主要是禅文化论坛、短期禅修体验和各级禅修班、养生禅讲座及活动、禅意心理辅导、深度禅生活体验和家居用品等产品与服务。
大众人群:体验禅生活
其产品主要是针对中产阶层、小康家庭等大众人群,核心价值是学习禅文化、体验禅生活。这个群体的生活比较稳定,渴望去不断充实自我的精神世界。这种产品主要包含以下五种产品和服务形式——
感官体验的禅产品,如禅意食品、用具、工艺品、禅音乐和文艺演出、观光旅游等。
情感体验的禅体验,如禅故事、电影、戏曲等文艺作品,与禅师的近距离交流等。
行为体验的禅生活,如禅意用品制作及衣食住行、互动游戏和参与活动,还有禅文化产品创意和制作等。
精神体验的禅意境,如禅堂体验、简易的禅修体验、与禅师的一对一交流、短训课程和养生禅讲座等。
文化体验的禅内涵,整合前面四种体验产品与服务,形成个性化、可参与的禅修解决方案。
以上产品与服务化的策略建议只是抛砖引玉,无形的禅如何演绎成为有形的产品和可体验的服务,是个不断探索和持续创新的过程。禅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打造需要同目标人群与时俱进,贴近和引领其不断升级的精神生活需求,不断地迭代,循序渐进式开发,允许有所不足,不断试错与优化。同时,还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和新创意,如融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及时升级产品与服务,使得禅文化能更易体验、参与、感悟、交流和践行。最后,要有开放思维,通过跨界整合、异业联盟等多种创新手段,打造共创、共享的禅文化商业生态。
正如禅意所证:万众皆佛,人人可禅!禅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打造也必然是万众创新的过程与结果,让我们一起聚沙成塔,成就禅文化的辉煌,实现禅文化的普惠!
引禅入商:体验美的极致
文|陆学彬 j9九游会官方网站集团合伙人
引禅入商,最经典的例子是苹果产品的设计,不论是产品还是广告还是体验,都给予人美的感受。但超出产品之外,引禅入商,更重要的意蕴在于,使人们对商业产生喜悦的心情。这或许是当下的企业家解决诸多复杂问题的一把钥匙。
一、禅定初心
做事业的初心,不是商业的具体目标,而是为什么做的问题。是当初各种机缘汇聚时那个念头的缘起,也是各种机缘之前的利他心思。以现代管理术语,表达的就是企业的“愿景和使命”,愿景是内心深处所期待的样子;使命是从一开始,你就抗在肩上的东西。
但是,时间会改变一些东西,经历会让初心蒙上灰尘。
禅定初心,不是让你在愿景和使命这个表述上,而是让你在愿景和使命所构筑的空间和意向上,心生欢喜的感觉。
心生欢喜了,但现实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如何解决?
贵州梵净山是弥勒佛的道场,山门口有一句话:“生欢喜心,结未来缘”。你面对当下的问题,如果能够摆脱问题表象的束缚,心生欢喜,发出愿力,善缘有了,问题容易得解了。
其实,企业的问题不外乎成败、得失、是非。企业问题的解决者不外乎人,在解决企业问题时,人的心态很重要。有的人面对问题,躲避躲闪;有的人面对问题,避重就轻。恰当的方式是以禅者的智慧,看清利益盘面,透视生克关系,理解更迭之妙,直面问题,或改进优化,或创新求解。
所以,初心是那种让你心生喜悦的感觉,如果每天不用听信微信鸡汤,而是用内心观照或者行禅的方式,让自己精神抖擞,不是一种美好的生命状态吗?
二、禅入妙境
做企业的,身体容易透支。身体坏了,躺在病床上就会更多思考。李开复康复归来写的帖子,就给人更智慧的感觉:李开复之前讲《做最好的自己》、《从心选择的智慧》,以成功为逻辑去理解人生。但人生不仅仅有成功,还有健康、幸福、友谊等等。所以,在他的《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中,谈到七个学分:健康无价;一切的事物都是有它的理由的;珍惜缘份,学会感恩和爱;学会如何生活,活在当下;经得住名利的诱惑;人人平等,善待每一个人;我们的人生究竟是为什么?他这就是开始有些禅意的思考了。
修禅,能够让你体味妙境:渐修法门讲起居坐卧,各有讲究。寺庙里打禅七时,会教你如何拜佛,体味拜姿,发现与瑜伽的动作有些类似,讲究对经络的拉伸动作。在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培养专注力。这些法门渐渐成为规矩之后,很多人不清楚怎么来的,实际上认真履行了,是训练人的身心的。而顿悟法门,通过参话头和公案,修大智慧,让你参透生死,体悟虚空,觉悟到“真空妙有”之境。
把企业作为一个禅堂,你就会关照自己和员工的身心灵的成长,就会证悟到经营企业的法门。松下幸之助通过佛缘,觉悟到“自来水”经营哲学,打通了自己作为商人在俗世中的使命和价值,因而更加精进;稻盛和夫理解到“工作是磨练灵魂的道场”,发现认真投入工作后,自己就能够产生一个指向目标的生动意向。所有的努力都会坚定地指向那个意向。这样,就会出现照亮人生的火炬,智慧就会洞开。用稻盛和夫的话说就是,“工作现场有神灵”。
苹果公司让自己在富士康代工的员工修习书法。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修禅方法:让员工理解和体会到美,并把美的体验和感受带入到工作中。
三、禅生智慧
唐朝的宗教,应该是道教为主,一者,皇帝是李家的,顺理成章,李姓的道教自然占优势;另一方面,唐代能臣魏征也是道家出身。但有意思的是,唐太宗和太子李治都为偷渡出国的玄奘翻译的佛经谦恭地作序。练习书法的都知道《大唐三藏圣教序》,在圣教序中,收有太宗和高宗的序,此外是玄奘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想像一下当时的情境,让崇信道教的唐太宗去接受和理解佛教的经义,并开启大唐佛教的中兴时代,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里,既充满了说服和改变玄机,也有思想和文化的竞合之妙。
大智慧就是能够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现实。玄奘需要突破几重障碍:其一,自己的偷渡身份合法化;其二,朝廷中的反对佛教和佛法者;其三,让皇帝听闻佛法并愿意接纳佛法;其四,通过作序让皇帝为佛教站台,开启佛法新时代。
玄奘具体做了什么事情我们不知道,但《圣教序》把心经放进去了,至少心经是唐太宗和太子李治看过并认可的。而心经与六组的《坛经》、《金刚经》合参时,会发现256个字就把佛教的核心教义讲透了,其本质讲的就是“实现愿景(目标)的智慧心法”。
其实,商业的本质不也是“大道至简”吗?华为的文化逻辑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把“奋斗者”作为整个企业文化的核心;Netflix以“成年人”为中心词,以员工能够自立并能够自我管理和负责任为前提,构建企业的文化;引禅入商,就是以“智慧”为中心,去引导企业家自身和员工追求“自在”之境。
四、禅重实用
《心经》后面偈语: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
翻译一下,大概是这个意思:
“去吧去吧;走过所有的道路,一起去向人生的彼岸,欢呼觉悟吧;”
这是不是有点像销售员早课的时候喊的口号?结合心经前面的经文,偈语就是让人放下一切苦,心无挂碍,行动起来。
引禅入商,利于突破即有束缚,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获得新的认知,并通过在工作中与对象的主客一体化,形成美的体验,继而把这种极致体验形成一种工作场所文化。这有助于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总之,引禅入商,禅可以愉悦我们的身心灵,启发我们的智能,引导我们体会美的意境,摆脱日常烦恼和苦痛,进入到更超脱的自由世界,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世界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和乔布斯,都是禅宗的信徒,也是把禅运用到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代表性人物。禅从中国,到日本,再传入西方。今天,在时代更替的燥动及迷茫中,中国商业界隐隐然流动着一股对于禅的内心渴求——如何运用禅的智慧观照现实的困顿?
作为中国管理思想智库机构,j9九游会官方网站试图从经营管理的角度出发回到中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到它的源头、它的本质、它的精神中去寻找答案。
但是,探讨“禅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这个论题实在过于冒险!我们或可自信地说自己懂管理学,尤其熟谙中国企业的管理现实,但懂禅吗?有没有资格来谈禅?
直到看到胡适先生在《中国禅学之发展》的演讲稿中说到:“我不是宗教家,我只能拿历史的眼光,用研究学术的态度,来讲老实话。”胡适先生站在禅外说禅,却贡献了诸多有价值的独到见解。这让我们找到了一些底气——我们或许不那么懂禅,但我们懂管理、懂企业,套用胡适先生的话,我们也可以说:“我们不是宗教家,我们只是站在经营管理的角度,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来讲老实话”。
禅虽起源古老却超越时代局限,博大精深却又极其强调实践性,“禅的唯一法门就是实修”,“工作坊即道场,工作就是修行”。因此,希望我们的一些思考能带给读者更多思索,在实践中悟禅,让禅开启中国式的经营管理智慧。
禅:中国式管理智慧之光
——禅对后工业文明时代企业管理的十点启示
文|彭剑锋 j9九游会官方网站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
与禅初次结缘还是1996年,我与六和创始人张唐之去位于广东新兴县的温氏集团考察学习温氏的企业+农户模式,顺道去拜偈了禅宗始祖六祖故里国恩寺,才对确定禅宗教义的六祖慧能其人,以及慧能所创立的中国式佛教思想略知一二,也方知禅的思想并不神秘。慧能主张“明心见性”,“佛在我心”,“修行不必在寺”,倡导人们不必抛弃现实生活去进行修炼,处处都是禅,人人可修禅,学禅不拘形式,不拘一格。这种思想比较契合我的个性与内心的追求,所以当时我便在六祖庙买了几本介绍禅宗思想的书,闲时反复翻阅,不自觉地在实践中去渐悟禅的本意,这使得现在不少同事和友人说我的生活态度及j9九游会官方网站的经营管理方式或多或少带有一点禅意。更机缘巧合的是,我的家乡江西宜春是禅文化的汇萃之地——确定禅宗教义的六祖惠能曾在宜春境内的靖安山中禅修,这里后来修有禅院,并以慧能当时的弘法之地“曹溪”命名;禅宗里“马祖兴道场,百丈立清规”的说法,说的是大兴禅宗道场的是马祖道一,始创禅宗戒律的是百丈怀海。而马祖舍利塔在靖安宝峰寺,怀海归真于奉新百丈山,其灵骨均安葬在今宜春市境内。在禅宗“一花开五叶”的鼎盛时期,五大宗派中的沩仰、临济、曹洞都曾在宜春弘法。在宜春洞山创宗的曹洞宗更是由于传入日本,在日本发扬光大而被世界禅宗信徒所景仰,曹洞宗的祖庭普利禅寺屹立在宜春至今已有1500多年。所以宜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禅宗圣地”。
但是,老实说,之前我对禅的思想只有一些感悟,断断续续地读了一些有关禅的书和文章,对禅的思想缺乏系统研究和深刻领悟,更没有特别去研究禅的智慧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关系。而且,放眼中国甚至整个东方文化圈,还没有发现有人能把禅和经营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懂禅的人不懂管理实践,懂管理实践的人又不懂禅。
年初出现了一个机缘:宜春家乡的人找到我,希望能为家乡的禅文化建设出些主意。这促使我再次来到广东新兴县六祖故里国恩寺寻源,重返江西宜春家乡的禅院寺庙去感受禅文化,将中外有关禅的书和文章系统研读一遍,在自身经营企业和管理咨询实践中去领悟、了解和学习禅的本义。当我尝试着用禅的精神、禅的本义、禅的方法再来看待后工业文明时代的种种管理问题和困惑时,有种脑洞大开、豁然开朗之感——禅的智慧不正是突破后工业时代企业经营管理困境的精神源泉和理论基础吗?从以禅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思想智慧里可以找寻到后工业文明时代中国企业的出路,继而形成真正的中国式管理智慧和以此为依据的管理思想体系。
为什么说要构建以禅学为主的中国智慧式管理?因为禅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并且是汉民族文化思想智慧的集大成者。有“世界禅者”之称的日本禅师铃木大拙认为,“禅是中国的实际精神和充满高远思索的印度形而上学的牢固熔接”。我个人更是认为,汉民族文化的根基就是禅文化,汉民族文化把佛教文化彻底做了改造,变成中国式的宗教思想。禅文化的诞生也符合中国人的思维创造模式,就是以“实际精神”来吸纳外来文化,再进行改造和创新。
禅文化在五世纪末的中国开始显露雏形,至唐宋时期达到顶峰,从最早只是佛教里的一种修行方法,到以佛学为基础,融合了中国的道、儒文化和实用精神,发展成为有自己的理论、方法及传承体系的思想宗派。尤其是“众生皆是佛性”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见性成佛”“当下即是净土”等提法,更是使禅从佛教的森严神秘和遥不可及之中走出来,融入文化艺术和大众生活中。后来,百丈怀海所设立的百丈清规把“节俭”和“勤劳”确立为禅宗新经济伦理的两大支柱,对中国老百姓行为的影响极为深远。迄今为止,全世界很难找到另外一个民族有中国人这么勤劳,有中国人这么节俭。
今天我们说对禅文化继承和弘扬最好的是日本,但世人皆知,禅是从中国传入日本,并且深深影响了日本文化和经济社会建设进程。即便今天大家所说的“工匠精神”,也并不是日本民族原有的。中国早在2300年前就有对“工匠精神”的描述,中国也曾经是世界闻名的工艺大国。这些都说明禅文化、禅精神其实一直都在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生产生活方式中,已经是中国人精神底蕴的一部分。
而且,禅最鲜明的特征是其本身就具备时代性。禅强调超越语言与思量、超越哲学与理性、超越物与我的分立,使人与自然、人与自心、人与他人达到无隔无障的和谐境界。这种追求是超越时空的,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是“时尚”的。所以,今天我们需要的只是“擦拭”而已,使禅的智慧与我们的商业文明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重放光彩。
大家知道,西方工业文明的思想源泉是新教伦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对此做了很详实的描述。与新教伦理相比,禅思想与之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比如,新教伦理“履行天职、节欲、积累财富以侍奉上帝”的理念与禅宗“入世修行”及“勤劳”、“节俭”、自然朴素的理念,对形成资本主义精神的作用机理是相近的。不同之处在于,新教更关注外向型价值,履行天职、积累财富以侍奉上帝,以改造外部世界、实现外部价值为目的。同时,新教伦理尊重自然分工与合作,强调要安心本职工作。依靠合理分工的职业精神,西方的人比较容易组织化,这也正是工业文明时代基于分工理论的企业效率和活力的源泉。
但是,随着知识经济、分享经济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随着知识型员工日益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以外部价值为目的,以严格分工为基础的组织与人的强结构关系正面临挑战——基于严格分工的科层制组织将人附着在组织之上,人是组织实现目标的工具,人在组织中是一颗螺丝钉、一个部件,人没有被当做价值创造的主体,没有被视为组织持续经营的动力源泉。而在知识经济与互联网时代,人因为自身的价值创造性,逐渐成为可以和货币资本匹敌的企业创值的要素,其重要性与日俱增,由此引发组织与人关系的强烈碰撞。今天企业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认为员工能力、态度与组织发展需求不匹配,激励效果下降,价值观难以统一,等等,究其根源在于工业文明时代形成的组织与人的关系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了。
在以互联网和知识经济为核心的后工业文明时代,组织逐渐从科层制走向扁平化和网状结构、平台型,人也真正成为价值创造主体,人在组织中除了尊严,还要有自由:自主管理、自己决定如何创造价值和创造什么样的价值。人变成组织的真正参与者、共创价值者。人与组织是一个以共创共赢为运行准则的价值共享体。因此, 在后工业文明时代,要激励人、激励知识型员工,要从外向性激励(薪酬与约束)转向内向性激励,更关注员工作为人的属性,即关注人心、人性的激励与开发。
禅宗正是关注内向型价值的。禅强调清净自性,见性成佛,以修炼内心世界,实现人生超脱为目的,这种思想正是后工业文明时代所倡导的“人是目的不是工具”的管理哲学的思想源泉。美国新经济代表性企业如苹果、Facebook、Google等都是以禅思想为企业精神源泉的,其中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对禅学的推崇与学习更是世人皆知。从西方国家到中国,今天为什么商业界正涌动着一股对禅的内心渴求?正是由于禅的本质、禅的精神、禅的方法可以为企业突破后工业文明时代的困境提供一条光明大道,为企业经营管理困惑找到破解之方。
我认为,禅宗精神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相通相融之处有以下十个方面:
第一,禅的本质是实践,讲究在“实修”中与时俱进,而管理也是一门实践的科学。
禅的宗教性体现在它绝不离开这个存在着的具体的世界、绝不离开人们的日常生活实际来空谈禅,坚信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践经验,无一不透着禅机。“禅的真理在于实修”,禅的本质源于中国人所具有的实践精神与知行合一的心学理念。而我们也一直强调,管理就是实践,实践是我们最伟大的老师。禅对管理学的意义在于它强调实践,否定一切理论权威,超越二元对立的理论学说,"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践出真理。这些都与管理学的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相通。我们说管理是一盘永远下不完的棋,就是说管理学的问题产生于实践,解决办法同样产生于实践,离开实践,别无解决管理问题之法。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禅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管理智慧之学,是活泼泼的现实存在,生活中处处都有禅,处处都是禅。禅的精神跟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一致,即本质上还是实用主义思维,强调在实践中、从事实中,明真理、得智慧,求解困之道。
第二,禅是心性之学,而企业经营的本质就是经营人性、修炼人心。
禅坚持内在的精神体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强调“我心即佛”,有我则有大千世界,无我则无点滴红尘;禅通过锻炼心本身,明见自性,使心成为自身的真正主人。而企业在经营中,最核心的是经营人。经营人的内涵,重点并不在于经营人的知识、能力,而是洞悉人性、修炼人心,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经营人最难的是心性的修炼,最高层次的管理是对人的心智的开发,最长远有效的激励方式是对人的最高心理层次成就感的激励。物质的激励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成就感的激励资源是无限的,其价值创造潜能是无界的。如何通过全面认可激励去满足新生代知识型员工的成就需求,去激发他们的价值创造活力,使员工从“要我干”转向“我要干”、“快乐地干”、“我们一起干”,对知识型员工要致力于留住他的心和他的智慧,而不是他的身体。在这些方面,禅的“修炼人心”的智慧将给我们无穷的启迪。
日本当代企业精神的奠基人铃木正三,结合当时日本社会由混乱走向建立秩序的过渡时期的特点,提出“心知佛”的概念,即佛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大人之觉’,以这种诚敬的心态和行为当中而去生活,就是成佛之道,也就能缔结美好家园”。铃木以此唤醒了日本民众对自我心灵的认知、对充实内在的渴求。这就是最高层面的对人性、人心的经营和开发。
第三,禅强调的“工作坊就是道场,工作就是修行”,这是职业化精神的东方式阐述。
以铃木正三为代表的日本禅师继承了中国唐宋禅绪,尤其是受唐代百丈禅师农禅并重的启发和影响,提出“工作坊就是道场”,提倡从天子乃至庶人,只要尽其业、乐其群、修其行、行其道,就是禅。“百工之人必尽其业,皆与世界有情有所利益,这本是禅文化的使命和任务”。这一点与新教伦理提出的职业精神,即每个人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勤奋工作,就是在履行上帝的旨意相契合。日本人在中国禅精神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工作坊就是道场”,工作就是修行,这是对职业精神的东方式阐述,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什么说中国人缺少职业化精神?因为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把工作只是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一种人生追求、一种心灵修行。为什么美国高科技企业推崇禅修?其实就是在强调要把人生修行与工作的使命感结合在一起,人在为使命感而工作时,才始终充满激情,甘于奉献,持续奋斗。
禅为中国人的职业化精神培育、提升提供了理论基础。禅赋予了工作以神圣的价值和意义,激励人们在努力工作中,在专注于每一个工作细节中去体会、充实生命的内在,去把握生命的本身,去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禅以坚守价值观为正道,正道方能引领企业基业常青。
我们说禅与早期佛教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有入世的、当下的、积极的价值观,而不是避世的、消极的人生态度。在《禅的顿悟》一书中提到修禅要坚持“八正道”:正见,做什么就把什么做好的价值观;正思,正确的思维,为别人着想;正语,正确的语言,实事求是;正业, 做讲良心,精益求精,有利他人的事情;正命,正确的做事;正精进,“百工之业必敬其业,皆于世界有情有所利益”;正念,正确的信念;正定,一生坚持正见和正念,任尔东南西北风。“八正道”中首要的就是价值观。
“八正道”其实就是强调做人做事要走正道,做正确的事情,要有正能量的思维,这些是积极的价值观。而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同样需要积极的价值观引领。尤其是面临转型时期的不确定性,以及后工业文明时代的种种困惑迷茫下,企业需要积极的价值观和正能量输入。
中国现在为什么要提供给侧改革?为什么市场中充斥哪么多低质、不安全、不环保的产品?那么多假冒伪劣产品?就在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企业家心中无禅,太过于机会主义,捞浮财,只求短期利益,不顾内心长远价值追求,丧失了正念,忘记了“正精进”,不去追求产品品质的精益求精,乐于赚快钱,或者干脆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如果中国的企业家都能坚守自己的价值观,按 “八正道”经营管理的话,产品品质怎么可能上不去?又怎么可能会有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问题呢?所以,我们呼吁企业要从价值观管理入手、从企业家的精神修行入手解决中国产品的品质问题,解决供求结构失衡与错配的问题。企业家要从单一追求规模成长转向有效成长(做强、做专、做精、做好);从机会导向、捞浮财思维转向战略导向,打造百年老店思维;要从习惯投机取巧转向培育核心能力,做产品要真材实料,致力于做好东西而不是便宜的东西;要真正在技术、人才、管理上舍得投入,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做企业要有信仰,要回归价值观,回归客户价值,决不做假冒伪劣、不安全、不环保产品,对得起内心的承诺和价值追求。
第五,禅的精神是寻求自我内在的超越,企业同样需要自我变革、自我超越,做时代的企业。
苹果、Google为什么都特别推崇禅文化?它们的企业精神是强调自我超越,从而超越时代,创造世界。而禅的本质就是要人超越一切规则和逻辑的羁绊,回到生命实相,从内在去生活和感知世界,不断寻求更高层次的心灵追求。“不要被规则限制住,而是要创造自己的规则”,这就是禅要我们过的生活。同时,禅又强调“当下”和“自我”,即顺应环境、适应环境,往内在求而不总是“往别处求”。从企业来讲,企业成长与发展无可避免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但为什么在坏时代里也有好企业,在好行业里也有差企业呢?关键在于做好自己:做好人、做好产品、做好管理,就能在经济下行之际,超越环境的约束,获得持续成长,从而基业长青。
时代与企业是“静水流石”的关系:时代更替如河水般奔流不息、永恒流动,是哲学意义上的静;而企业无论一时之间多么成功显赫,也可能会像河底的石头一样会被流水带走、被时代浪潮淹没。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做时代的企业,可能需要用禅定的智慧,少一些抱怨,少讲一些客观条件,多“唯心”一些,修炼扎实的内功,通过自我批判与自我变革、自我突破适应时代,屹立于潮头,不随波逐流。
第六,禅强调“自性”和自我心量的打开,后工业时代的管理需要员工的自我激励、自我开发。
铃木大拙在《禅学入门》里对“禅是什么”有一段精妙的描述,他说:“禅打开人的心眼而得见那周行不息的伟大奥秘;它打开人的心量,在一弹指间领受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无限;它让俗世生活犹如在伊甸园里漫步一般,而一切灵性的造就皆不假任何教义,而是直指那蕴藏在我们自性里的真理。”只有人打开自己的心眼、心量,而不假外界任何“教义”,更无需任何权威的引领,才能寻到“自性里的真理”。这与我们现在强调在互联网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管理要奉行“人是目的,不是工具”的管理哲学,“人人都是CEO”,注重人的自我激励、自我开发,使人自动自发的工作而不是被命令、被约束的观点是相通的。
工业文明时期的组织是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结构,是命令式的、权威性的管理,人在组织中更多的是“工具”般的存在,导致人的心灵空虚,找不到所做的事情和人生意义、生命圆满之间的联系,即便得到了财富,心灵也是空虚的。而在后工业文明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用禅的智慧来破解企业中人的困惑,企业要用愿景管理、文化价值观管理,强调人的自主经营、自我管理,才能真正使人打开心眼、心量,从自我激励中、自我开发中找到工作动力和工作的快乐。
第七,“禅的真理和力量在于单纯、直接和平凡”,后工业文明时代的管理也将走向“简单管理”。
禅强调的是简单、直接、朴实,修行没有繁文缛节的仪式,开悟不需要理论逻辑的阐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为什么苹果的外观设计那么成功?就是因为它在外观中注入了“禅意般的简单”。只有细节的极致,才有整体的简单,禅意实现了细节的极致追求与整体简单的完美融合。为什么宋代的艺术品至今难以超越,无论是瓷器、书画,还是木制家具,简单的色彩、简洁的样式、简单的工艺,可每个细节都令人着迷。而且越看越着迷,那里面似乎就流动着禅意。清代的艺术品虽然也有令人称道之处,但在康熙、雍正之后,龙其是乾隆时期就看不到真正的创意,只是更繁杂、更多堆彻、更显富贵。当人们过多追求形式上的复杂时,就会忽视对心灵的觉察,就失去了禅意。
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如此,如果过度强调制度、规则,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过度强调他律的作用就会离人性越来越远,也会越来越没有执行力。所以我们提出,要用简单管理破解企业转型成长的管理之惑。要把握规律,抓住关键;化繁为简,集约高效;简法自然,简中求变;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价值,以“人才价值本位”替代“官本位”,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直接些,更高效地协同。
第八,“众生皆是佛性”,万物平等与“工匠精神”的缔造。
我在收藏鉴赏古代一些艺术品时,有一种很深刻的体会:现代人根本做不出来古人做的这些东西。为什么?因为那些真正能流传千载的作品,哪怕是一把椅子、一个瓶子,你会发现都是工匠的用心之作。这就是现在所提倡的“工匠精神”,所谓专注、极致、执着,这是符合禅的本义的。禅宗讲,“众生皆是佛性”,既然众生皆是佛性,一棵树、一朵花、一块面团都有情感,是能与之“沟通”的。当然能不能体会到它们的情感,在于那个对待它们的人能不能禅定,能不能觉察自性,回到深深的内在去体会万物。
日本禅师铃木俊隆讲,人性即是佛性,佛性只是人性的一个别名,寻得佛性就是用“最简单和最充分的方式去表现真性,并且在最微末的事物里去体会它、欣赏它”。我的理解是,在工作中也可以达到“忘我”、“无我”的禅境——一个平凡的人一生专注做一件事,也能成为不平凡的人;一个简单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也能创造不平凡的工作成就;一个人如果能和它的劳动对象实现心与灵的沟通,就是灵性的创造,就是禅。这是我用禅的思想理解工作的三种境界。在这三种境界里都有心灵的追求,都能找到工作带来的内心愉悦。
禅特别强调的是要融入当下每一件细微的小事中、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世界”里(一朵花、一滴水、一粒沙)去。当融入进去,你就寻得了“佛性”,自在圆满。做任何工作都是修行,都是自我超越的载体和途径,如果把工作视为修行、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就会与工作融为一体,不仅赋予工作以意义,也找寻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第九,禅的“六和敬”思想与产业生态、“竞合关系”。
广东六祖寺方丈释大愿法师在一篇演讲中问到:“为什么这个世间有很多千年古刹,但百年企业却不多?”他认为是因为有六和敬这样根本的制度来约束,所以才能维持圣法久驻。六和敬是佛陀创建僧团所制定的生活规范, 具体内容就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 “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和“利和同均”。
六合敬核心都是一个“和”字,强调和谐的力量。僧人各有各的主张、师承,彼此之间也有竞争,禅宗思想发展史也是一部宗教派别的竞争史;各个宗派的禅师和而不同,不同又能在最高的层面(禅学传承与发扬)和。这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一种生态思维下的竞合关系。在一个生态体系中,各部分既竞争又合作,促进生态系统的生生不息。在后工业文明时期,我们尤其强调企业要有开放、合作包容的生态系统的思维,要构建和谐的产业生态,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竞合关系,谋求相关利益者的价值平衡,共生、共创、共赢,告别你死我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企业内部也同样要强调生态思维,构建价值创造平台,围绕价值共创共享。
第十,禅法的根本之道与企业家精神和价值创造追求。
超越、承担、转换和融合,这是禅法的根本之道。我的理解,禅法根本之道对企业家的启示是:企业家要回归到价值创造和持续奋斗,要有自我超越、勇于承担的精神。企业这辆马车驶向何方,根本上还是取决于企业家。但我们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家,在取得阶段性的成功后就陷入了财富迷局或价值困惑里了:有的人挥霍财富;有的人激情衰退;有的人耽于享受生活不再创造价值。这根本上都是因为没有一颗超越的心,不能突破财富观,不能超越自我观念和经验的局限,不能将正见、正念坚持到底。
西方新教伦理思想孕育的企业家与我们的企业家最大的不同是,他们信奉“创造财富并不是为了享受财富,而是为了回馈社会”。他们认为把财富留在自己手上是一种耻辱,巴菲特、盖茨、扎克伯格,美国几代企业家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的禅文化也崇尚价值创造和简朴生活,强调财富取之于社会归于社会,尤其强调要简单生活,在简约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而不能过奢靡的生活。人一奢靡,饱暖思淫欲,就不持续奋斗了,不再成为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如果企业家都懈怠,整个国家的经济就真要衰退了。现在最大的社会问题是物欲横流,富人都在攀比:比买私人飞机,比谁的婚姻豪华,比谁在国外的豪宅更大,而没有把财富用于回馈社会、照顾弱势群体。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我们呼吁企业家要用禅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反省自身,超越、承担,以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使命和责任感转换压力,并将之融合进企业文化中,变转型升级的压力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后记:
不经意中,关于禅与管理的内在联系和“灵性相通”之处,我又提了一个“彭十点”,显然,我这十点,不是来自于对经典的深入和系统研究,而是来自我个人在管理实践中对禅的点滴感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算是抛砖引玉,以引起大家对中国式管理智慧的思考和探索。最后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禅的本质是实践,“不立文字”、反对一切理论权威,就是强调除了在实践中修行,明心见性,别无他法;禅的智慧既超越时空,又存在于真实世界的一切当中;禅的修炼强调当下、即时、自性,处处都是道场,众生皆是佛性。而管理也是实践,也没有通用的解决方案,只有在实践中自我突破、自我实现。所以经营管理就是修禅,修禅即是经营管理实践。今天我们倡导用禅的智慧、精神和方法来破解后工业文明时代的经营管理之困,用禅的智慧之光照耀企业,使禅在这个时代焕发出新的价值,这既是一种现实实践需求,也是禅的精神要义。
(本文由尚艳玲根据彭剑锋讲话整理编辑)
禅与现代管理的联系
文|王祥伍 j9九游会官方网站首席企业文化专家
企业家与禅
我注意到禅与现代管理的关系最早是从稻盛和夫开始的,严格意义上讲,当时还不知道禅宗与一般佛教的区别,是因为稻盛和夫,让我最早注意到佛教与现代管理竟然还有如此紧密的联系。稻盛和夫是京都陶瓷和KDDI两个世界500强企业的创始人,是与盛田昭夫、松下幸之助齐名而且仅存的日本经营之神,也是挽救日航于大厦将倾的人。而与此同时,稻盛和夫还是一个信仰日本禅宗曹洞宗的虔诚佛教徒,并在1997年,65岁时在京都圆福寺剃度出家,专心修禅。关于禅与现代管理之间的关系,稻盛和夫出版了《活法》系列丛书,里面很多观点体现了两者的紧密结合,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里不再赘述。
如果说是稻盛和夫让我在管理与禅之间建立了联系,那么乔布斯则让我进一步注意到禅与现代管理的关系。乔布斯在他的传记里面提到禅宗对他的影响,他提到了一本书叫《禅者的初心》,这是对他一辈子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作者铃木俊隆也是日本禅宗曹洞宗的传人。
乔布斯曾在好友的介绍下到离家不远的洛斯阿尔托斯的禅宗中心静坐冥想,在那里结识了来自日本的禅师乙川弘文。乙川弘文于1967年应铃木俊隆邀请,从日本来到美国做他的助理,铃木圆寂后,他在1971年来到洛斯阿尔托斯禅修中心。乔布斯开始每天都和乙川弘文见面,每几个月都会一起静修、冥想。“与乙川弘文的碰面对我来说是一段意义非凡的经历,我后来尽可能多地与他待在一起,”乔布斯回忆说。
乔布斯认为,禅宗思想对他的影响很大,带给他一种洞见本质的能力、对事物专注的能力、对简洁的热爱。乔布斯的苹果产品大方、简约,达到了这个时代美学设计的极致,成了时代的象征。乔布斯曾经解释,“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他独特的技术和设计思路。
沿着这条线索追溯,我渐渐发现很多企业家或企业都与禅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
1. Google公司与禅
在谷歌,已有上千名员工参加过“搜索内心自我”的培训,还有400多名员工登记,排队参加“突破自我与如何用好自身能量”的课程。2011年后,谷歌公司每两个月举办一系列的觉察禅修午餐,餐中除了禅修铃声以外,大家禁语。他们还开发了一些禅修课程,对互联网公司的员工进行培训,在加州和硅谷特别流行,很多企业都愿意掏钱来参加这种培训。
2.硅谷公司与禅
在硅谷,禅修被认为是新的咖啡因,是一种能解放生产力与创造力的新“燃料”。脸书与推特公司的创始人也很重视禅修,把静思练习作为新兴的企业文化特色。在2012年举行的旧金山智慧2.0论坛讨论现代禅修的大会上,与会者多达1700名。推特、思科与福特汽车公司的高管都参加了。
3.台湾企业家与禅
台湾的星云法师为禅宗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台湾的很多企业家包括传统制造业代表的郭台铭、新经济的代表人物李开复,都是星云法师的好朋友。郭台铭在富士康遇到员工跳楼危机的时候,李开复在自己患上癌症的时候,都去请教星云法师开悟。台湾另外一名对企业家有着广泛影响的人——台湾花莲慈济功德会的证严法师,在台北临济护国禅寺正式拜师,按传承上理应也属于禅宗,台湾很多企业家都是证严法师的信徒,特别是在企业慈善事务方面,受证严法师影响巨大。
禅与东方企业家精神
众所周知,西方资本主义精神或企业家精神与基督教新教密切相关。那么,在东方市场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特别是以日本、韩国、台湾等为代表的新兴的经济体,其商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背后是否也有宗教信仰的支持呢?我想,应该也有,如果有的话,则应该是禅宗。
中航工业集团董事长林左鸣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禅宗伦理对建构日本企业家精神的作用》,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是日本企业家的精神建构在禅宗伦理的基础上,而禅宗伦理也受到新教的影响。
正如在论及欧洲社会精神转型过程时不能不提到加尔文和马丁·路德一样,铃木正三和石田梅岩也是为锻造日本企业家精神伦理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
铃木正三曾是个武士,受儒教和佛教影响而成为日本禅宗的创始人,也被誉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创始人。他的禅宗伦理像马丁·路德的新教伦理一样,轻轻地赦免了企业家的贪婪罪,为经商、致富罩上一圈神圣的灵光,消除了企业家们的精神障碍。他认为,“农人日用”、“匠人日用”、“商人日用”,任何职业皆为修行,人人各守其业即可成佛,而修行之外并无成佛之道。简单地说,世俗的业务就是宗教的修行。对于不为社会主流文化所认可的商人,他则称赞到:“献身于世界,所思皆为社稷,所念皆为万民。携本邦之货销往他国,将他国之物购来我邦,万里之国不辞其远,穷乡僻壤不辞其苦。奔波于各国而事商,立志满足众人之需要,决心克服万般之困难,越万山而劳其身,渡千河而清其心,舍一切之迷恋,弃所有之欲望。苟如此事商,则诸佛佑其成功,神明赐其大利,德性益美。耻于徒为大富,终成真挚向佛之心,于行走坐卧之间达乎禅定。”
石田梅岩则是石门心学的创始人,在他的时代商业已经发展成为有组织的经营实体。他写道:“商人之道岂异于士农工商之道哉?商人事买卖之来以利天下。工得其薪资,农得其收入,正如士得其俸禄。”在他那里,已经把商人与武士在道德上等同起来了。
日本的这种禅宗思想不仅仅为东方企业家精神提供了宗教上的支撑、伦理上的肯定,实际还直接孕育出了最近才受到国人高度关注的东西——工匠精神。
禅与工匠精神
为什么日本的企业普遍具有工匠精神?日本企业的工匠精神与日本普及的禅宗影响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工匠精神正是在禅宗文化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
小野二郎被称为“寿司之神”。在日本地位崇高。终其一生,小野二郎都在做寿司,永远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学徒,观察客人的用餐状况再微调寿司,确保客人享受到究极美味。
他的寿司店——数寄屋桥次郎远近驰名,从食材、制作到入口瞬间,每个步骤都经过缜密计算。这间隐身于东京办公大楼地下室的小店面,曾连续两年荣获美食圣经《米其林指南》三颗星最高评鉴,被誉为“值得花一辈子排队等待的美味”。
《寿司之神》是由大卫·贾柏拍摄的三星大厨小野二郎的纪录片。影片当中可以看见,在美味寿司背后小野二郎所付出的心力以及其绝不妥协的信念和态度。全片表现出的日本禅宗文化精神非常浓郁,包括对具体事物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
禅境意味着忘我、无我之境,当劳动者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高度融合的时候,就会达到极致的专注状态,达到无我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就是工匠精神的本质。长期以这种状态工作,必将生产出极致的产品和服务。
顶级的面包师傅一定要读得懂每一团面的情感,这样才能发掘它的最大潜力,做出最合适这团面的面包。这就是工匠精神,也是禅的精神。同样,顶级茶艺师要读得懂茶的情感,要明白茶是在哪个地方生长出来的,它最艳丽、最绝美的品味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温度、泡多久才能把一种茶的绝佳韵味泡出来……
日本的书道、茶道、剑道、画道、花道等都讲究禅之意味,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从形式上看都极其简单,但是从细节上看都极其丰富,简单朴素的形式下极其讲究细节,所谓一粒沙中发现和创造出三千大千世界。禅宗的这种指引人们聚焦注意力、关注细节,在细节处创造无限的价值,从而满足人们无限的精神欲望的思路,对于企业的价值创造,将有着极大的意义。以往的通过粗制滥造而拼资源的竞争方式终将因为地球资源的有限而难以为继,而真正的让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思维必然将沿着禅宗的思路,重点在细微之处创造无限的价值世界。
中国禅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文|胡向华 j9九游会官方网站集团高级合伙人
我们讨论禅文化与经营管理,首先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清楚,一般中国人所共同理解的“禅”的核心理念到底是什么?不是得道高僧、佛家经典怎么说,也不是研究禅的人、修禅的人怎么看,而是普罗大众心中的“禅”到底是什么。如果找不到“禅”的群众基础,禅可能就很难融进经营管理中去。
六祖惠能主张“直指本心”、“得意忘言”、“修行不必在寺”,带动了佛教世俗化,再后来百丈怀海把“节俭”和“勤劳”确立为禅宗新经济伦理的两大支柱,包括广为流传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节俭”和“勤劳”的理念对中国老百姓的影响非常深远,到今天仍然是中国资本主义精神的基础。目前世界上,不管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很难找出另外一个民族有中国人这么勤劳和节俭。所以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中国发展更快,高速增长的持续时间更长,经济发展活力更强,储蓄率更是世界第一。
就促进和形成资本主义精神而言,禅宗“入世修行”所建立起的“勤劳”和“节俭”理念,与新教伦理“履行天职、节欲、积累财富以侍奉上帝”的理念,作用很接近。不同之处在于,新教关注外向型价值,履行天职、积累财富以侍奉上帝,以改造外部世界、实现外部价值为目的;禅宗关注内向型价值,清净自性,见性成佛,以修炼内心世界、实现人生超脱为目的。新教伦理强调人生就是要赚钱,但赚钱不是为了个人的享受或者满足其他世俗的愿望,而是要“通过职业劳动的成功来增添上帝的荣耀”,这样一来,就把世俗工作神圣化,以神圣的态度去从事世俗的工作;禅强调“勤劳、节俭”,但不强调积累财富,从来没有赋予追求财富以积极的人生意义,更没有赋予追求财富以宗教意义。另外,“天职”理念与现代管理科学的分工理念吻合,新教伦理尊重自然形成的分工与合作,强调要安心本职工作,正是依靠合理分工的职业精神,西方的人比较容易组织化,而中国人的宗教伦理中,缺少对天职、分工的认识基础,所以中国人比较难组织起来。
禅文化起源于中国,发扬光大于日本。在日本,禅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甚至比西方的新教伦理作用更大。我们不妨看看,在日本,禅理念的群众基础到底是怎样的?
禅对日本文化心理再建构的影响
日本近代资本主义萌芽的思想基础,准确地说是“日本禅”、“工作禅”。“工作禅”正式的起源被认为是铃木正三(1579-1655年),他提出了“工作坊就是道场”的禅修理念,提倡人们在工作中磨炼自己的心性。他提出所有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得到拯救)。为什么有人得不到拯救?因为有“三毒”(贪欲,愤恨,牢骚)作怪,总是羡慕别人成功。要克服这“三毒”,必须靠修行。所谓修行,就是一心不乱、专心致志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勤勉劳动。所以“精于一道,以此为生”成了日本人普遍崇尚的的职业精神,体现为专业、专注、执着、持续改进等行为准则。可以说,日本的“工作禅”比西方国家的“天职”观念对专业化、组织化、管理效率提升的影响更大。
从文化基础上看,禅从中国传入后,多宗派理念融合,并与日本本土的“神道”文化结合成为“日本禅”,一代一代传承创新。禅的修行方式也不再局限于研习打坐冥思,开始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日本人禅修所覆盖的领域已经无所不包,影响到武士道、剑道、俳句(17音短诗)、建筑、绘画、庭院、茶道、花道、饮食、手工等几乎所有的艺术、人文、工作、生活等各领域。正如铃木大拙所说:“禅宗以外的佛教各流派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范围,几乎仅仅限于日本人宗教生活方面,只有禅宗超越了这个范围,这是意义深远的事实。禅深入到国民文化生活的所有层次中。”
在渗透生活方方面面的过程中,禅对日本文化心理的再建构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反过来禅的要义也在变化——审美上是空寂、闲寂、枯瘦、幽玄;艺术风格上自在、超然、化繁为简;养生上关注自然气韵适应于微妙的季节变化;在企业界是职业化、持续精进,是稻盛和夫的“工作哲学”,禅学理念与经营管理思想已经深度融合并系统化。
禅在中国宗教中的特点与局限
反观中国,进入近现代后,禅宗思想日渐衰微,传承主要靠少数高僧大德来光大宗门,且相互之间批判、不认可的情况很多,对世俗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如果说禅在日本已经是渗透到日常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基本思维,那么在中国,禅还只是一种宗教活动,甚至还不是宗教活动的主流。
中国的宗教,儒道释三教合一,尤其是明清以来,心学与禅,成为士大夫阶层所信奉宗教的一体两面,禅追求出世,强调无本心、不执着,最后达到“空”的境界、解脱;心学追求入世,重视学习、修养、知行合一、改造世界,而禅宗从六祖慧能往后,也强调入世修行。所以,禅,或者说儒释道三教,发挥的作用就在帮助中国人在内心世界中追求尘世所难以获得的心理平衡。不执着、无本心,这些禅的理念与儒学“三省吾身”、“己所不欲、不施于人”、“中庸之道”等观点,以人生哲理、心灵鸡汤、公案典故等形式出现,作为传统人生观中积极入世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个补充的结构、次要的追求,一直保存在士大夫的心目中。
所以,一方面,禅的内涵、故事很丰富,是一个巨大的思想库;另一方面,禅的应用被局限在宗教活动范畴,只传播于士大夫阶层,只停留在“悟”的层面。与日本禅“工作即修行”的理念不同,中国禅对“修行”中“行”的强调少,更强调“思”,这可能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比中国人更重视直觉与实践,更强调苦心静修的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有关。
中国人在世俗的禅修理念中,强调思考,或者说悟,甚至不是渐悟,而是顿悟,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就有了很强的机会主义色彩,有“临时抱佛脚”的拜佛习惯,大都不愿意在修行上下苦功夫。加上中国儒家文化强调内省,对行动的强调较少,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之后稍有改变,但心学影响的人群多局限在士大夫精英阶层,对老百姓影响较小。现在很多人对禅修有极高的热情,但大多对各种公案、诗文感兴趣,大多停留在心灵鸡汤层面,少数会反省、善思考的人会悟出更多的道理,但极少有人做好了在工作生活中持续修行、长期坚持的准备。所以,中、日都有很多工作狂,但中国人多是为了挣钱,或追求某种功利目的,而日本人则普遍认为工作是生命价值与人生追求。正如稻盛和夫的经典问题“我们为什么而工作?”答案是为了磨练灵魂,提高心智,赚钱只是顺便的目的而已。
要想真正把禅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去,还是得找到禅理念在中国的群众基础——中国禅的进一步世俗化,尤其是要回答工作的目的。“日本禅”是禅文化与日本民族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日本自然资源少的地理特征形成了日本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及巨大的生存危机感,总是以挑战人生极限的姿态工作和生活,沉重、压抑、“富而不乐”,查尔斯·艾略特在《日本佛教》中甚至指出“日本的性格就是禅”。而中国人既强调积极入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儒家理性,也有退隐江湖的道家哲学。具体到当下中国人的工作生活理念,一方面是实用主义根深蒂固,另一个方面是传统的中庸智慧,变通、灰度、融合。中国人的特点,从消极面看,总有人批评中国人过于重物质享受,没有信仰,过于圆融,不讲规则,不容易组织化;从积极面看,也正是这两方面给中国人提供了动力和创造力,造就了过去这30-40年的经济成就。
我们还要认识到,在中国,禅从来就不是一门显学,即便在传统文化理念中,禅思想的群众基础相对还比较薄弱,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面所起的也只是辅助作用,而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仍然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另外,中国禅虽然也认可入世修行,但中国人终究是缺少“修行”的习惯,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禅需要融合心学的“知行合一”
中国“三教合一”已经有上千年的历程,不管是日本还是中国,宗教发展中都是主张融合的成分多,对立斗争的成分少。我们在思考禅到底是什么的时候,不必拘泥于禅的教义、或者禅作为一种宗教本身的理念,可以从传统文化这个更大的框架里面去挖掘——这也是日本禅文化的传承、创新、传播过程留给我们最重要的经验。正因为无所不包,“日本禅”甚至被认为已经只有形式,没有内容。
比如,从近年传播很广的稻盛和夫的工作理念、“活法”理念上追根溯源,其实很多都可以从王阳明的心学里面找到答案。稻盛和夫的核心理念“敬天爱人”,“思考做为人,何为正确”,本质上是自利利他、为善去恶,强调以“善恶”,而非“得失”来做事情,这与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一致,与“禅”的关系就稍远一些。
再比如“六项精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要谦虚不要骄傲、要每天反省、活着就要感谢、积善行思利他、不要有感性的烦恼,都是比较典型的儒家文化理念。而带领日航起死回生的故事,其实是“知行合一”的最佳实践典范,把一些每个人都知道、都认可的、简单的道德准则,如积极向上、具有建设性,善于与人共事、有协调性等,真的坚持去做,真的可以有效,可以扭转一家规模巨大的、面临倒闭的企业。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并非指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而是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或者说知行根本就是一回事,即“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从禅的修行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只在知识和道理的层面上去“悟”,终归是死胡同,必须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行”的过程中去“悟”,去实践道德准则、价值准则。把“知行合一”的思想结合到禅的理念中,对中国企业把禅应用到经营管理中可能有帮助。
另一方面,儒道思维融合后形成的“智慧、中庸、平衡”等思想,对中国人仍然有深厚的影响,尤其在中产阶级中有非常雄厚的群众基础,追求的是靠智慧化解现实中的矛盾,获得心灵上的平衡。这些都可以借鉴到禅的理念中。中国禅的核心理念不一定来源于“禅理上应该是什么”的定义,更多来自于“一般人认为是什么”的事实。基于实践和现实演变的基础上去理解和解释,这样可能更符合禅“无分别心”的理念,也更符合心学 “知行合一”的理念。
禅在经营管理中有三个领域的功用
从实用主义出发,结合当下的环境,我认为,禅文化在经营管理上可以有三个领域的功用:
第一个领域是通过禅修帮助心灵平衡。
回顾历史来看,禅最大的功能就是一种平衡——取得成就时,禅就是表示高雅澹泊的手段,失意时就是心理平衡的手段。人总是同时在做这两件事情——改造世界、认识自我,分别属于科学和宗教的范畴。在工业化社会,管理科学是基础,体现在哲学理念就是实用主义,最大特点是以分工为基础。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人的工具性也不断强化、单一化,虽然实现了财富积累和社会发展,但很多时候,做的事情还是会与人生目的背道而驰的。所以不管是企业家,还是打工谋生者都会去做一些违背个人人生追求、违背个人价值观甚至道德底线的事情,所以,现实与追求、工作与生活、人与自然、人与群体、心灵与肉体,都是矛盾、分离的。
这个问题,西方人也同样面对,他们的处理是二分法:科学的归科学,宗教的归宗教,有问题、有矛盾就去批判和修正。中国人不是这样,中国人讲求统一、平衡,这时候禅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再从这种平静中提高专注力、创造力,提高处理情绪的能力,达到更高境界时可以开发内心潜能与智慧。
从信仰上,禅或者说“三教合一”后的宗教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一直非常深,其力度与深度不会弱于基督教对西方人的影响,只是表现形式很不一样:基督教认为是上帝主宰世界,而中国人的宗教里面从来没有神的位置,儒家有圣人,道教有神仙,佛教有佛有菩萨,他们存在的目的都不是主宰世界,而是代表大智慧、个人修行的终极状态。所以西方人有问题会求助于上帝,中国人有问题求助于内心;西方人重仪式、侍奉上帝,中国人重自我反省、讲悟道;西方人愿意受教义的约束,讲选择,中国人愿意以智慧来化解矛盾,讲妥协、灰度。所以通过传播禅修理念,能帮助企业家和所有的人更多地关注内心,更好地平衡。
第二个领域是以“工作即修行”理念强化职业伦理和商业伦理。
包括倡导工作哲学、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等,改造员工的思想,形成积极的工作氛围。在中国,禅并没有像新教伦理通过“天职”(某种由上帝安排的任务)这个核心理念,或者日本禅通过“工作即修行”的理念,赋予工作以宗教意义,从而促进资本主义精神、现代科学分工与管理精神的萌芽和发展。这方面日本企业有成熟的理念和做法可以直接学习,这几年国内也有很好的实践。
第三个领域是把修禅的感悟,用于工作实践。
禅的传播方式本身就很特殊,不说破,靠自己悟,所以每个人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悟性,能“悟”出什么、领会到什么,是一个个性化很强的事情。这里面的典型是乔布斯,以及这几年在互联网圈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初心。初心的理念被广泛传播,得益于铃木俊隆的《禅者的初心》。初心就是初学者的心,空空如也,不受各种习性羁绊,要保持初心,随时准备好去接受、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才能如实看待万物的本然面貌,一步接着一步前进,然后在一闪念中证悟到万物的原初本性。
初心,本质其实是“无分别心”,翻译成乔布斯的话是“保持饥饿,保持愚蠢”,“追随你的内心”;体现在产品创新上,就是看透本质,追求简单、极致;表达为价值理念就是放下成见,看清事物本质。如果把“企业家精神”的本质理解为创新的话,禅“无分别心”的理念就值得好好去“行”、去“悟”。尤其是现在企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越来越多、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讲模式讲方法论,这样就越容易心生执着和分别,越需要去掉“分别心”。
顺便一提,现在有一种普遍的误解,即把初心理解为“当初为了什么目的开始做这事情”。虽是误解,但似乎已有约定俗成之势,就当它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而接受吧!
以上所述三个方面,都是应用“禅”的智慧,应对经营管理实践中的困惑,改变每个人的内心,以禅的说法是以“修行”的心态工作,以心学的说法就是“知行合一”。
如何打造禅文化产品
文|程绍珊 j9九游会官方网站首席营销专家 何文辉 j9九游会官方网站高级咨询师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越来越成为主流的新生代消费者,无形无矩的“禅”如何能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并能逐步身体力行?如何能成为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们的利器,为推动企业管理提升所用?如何能有效融入商业社会,获得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这些问题的答案有一个共同的前提——禅必须接地气!
这也是禅的本意,所谓“穿衣戴帽即是修行”,于是禅文化的产品和服务化便是必然的一步。首先,将某种意义上“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禅文化设计成可体验和互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至少容易感悟与体会,这样才会有群众基础,否则就会曲高和寡。其次,禅只有变得可参照、可比对,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管理者与员工所理解和践行,从而在经营与管理行中体现禅意。最后,禅必须融入产业社会的商业生态圈,结盟目标消费者,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才能造血生息,实现可持续发展。
禅文化产品策划的四原则
禅在不断寻求对接现实世界,迎合这个商业社会的同时,又必须保证禅的原汁原味,因为禅就是“禅”!所以,它不同于一般流行文化产品的策划,需要坚持以下四大基本原则:
1.回归禅的本质,完成独特的心智注册。
禅的本质是回归初心,不媚俗,不随波逐流。它引导我们走向心灵自由,放下种种憎恨、怨怼、不满、嫉妒、自傲和自负等妄念,以清净之性体,将人的本性和活力释放出来,悠游自在地生活。其本质是引领大众的精神生活,倡导心灵的真实感悟,因此必须坚守自身的精神品味,倡导正能量!
2.聚焦目标群体,实现精准定位。
作为可以面向市场、可以营销的产品,禅必须找到目标客户群的刚需和痛点,针对性地进行产品的内涵和外延的策划与设计。在现实的市场中,禅文化产品有三类客户群:高端的各界领袖与名流、中端的白领职业经理人和中产及小康的大众群体,要分层分类地定义产品核心价值,设计产品形式及组合。
3.注重禅文化产品的互动参与性和体验化,以震撼目标群体的感知。
禅文化的产品化需要更加注重目标群体的生理体验与心灵感知,不断地丰富禅的体验形式与领悟路径,从感官体验、情感体验、行为体验到精神体验,最后实现全方位的文化体验。禅文化产品首先要突出目标群体的情景营造,塑造可以体悟的环境和场景;再者,要便于互动参与,让大众参与进来,既要体现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更要重视自我体悟,还要强化目标群体的互动与研讨。
4.具备商品基本属性和商业可行性。
禅文化产品的开发需要结合自身的传统底蕴和心智资源优势,体现核心差异和客户价值,对比其他文化类产品与服务有竞争优势,赢得应有的市场,并以此构建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能做到经营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针对不同目标群体进行禅文化产品设计
基于以上四大禅文化产品化的基本原则,结合j9九游会官方网站集团营销咨询团队的多年实践经验,在针对三类不同目标群体的具体禅文化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中,我们有以下一些策略建议:
高端人群:宁静心灵、启迪智慧
其产品主要针对高端领导阶层,包含企业家、专家学者、专业大咖和公众人物等社会意见领袖,核心价值诉求要突出“宁静心灵、启迪智慧”。
在这个不断颠覆的时代,这个群体面临着更多不确定性,同时面临更多诱惑的环境,需要凝神静气,倾听内心的声音,回归和坚守初心,才能有足够智慧来引领团队和粉丝,传递正能量。
针对这些刚需与痛点,其禅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形式主要是顶级学术研讨会和主题论坛、专业研究期刊杂志、一对一的禅修进阶、禅文化践行最佳实践案例分享及各类高端禅意会所、商务服务和家居用品等产品与服务。
精英人群:促进职业化精进
其产品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创业者、职业经理人和业务骨干等“白骨精”阶层,核心价值是“呼唤专业、专注的工匠精神,促进职业化精进”。这个群体的工作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增大,容易产生抑郁和烦躁的情绪,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来宣泄和释放。
这个时候的产品和服务形式主要是禅文化论坛、短期禅修体验和各级禅修班、养生禅讲座及活动、禅意心理辅导、深度禅生活体验和家居用品等产品与服务。
大众人群:体验禅生活
其产品主要是针对中产阶层、小康家庭等大众人群,核心价值是学习禅文化、体验禅生活。这个群体的生活比较稳定,渴望去不断充实自我的精神世界。这种产品主要包含以下五种产品和服务形式——
感官体验的禅产品,如禅意食品、用具、工艺品、禅音乐和文艺演出、观光旅游等。
情感体验的禅体验,如禅故事、电影、戏曲等文艺作品,与禅师的近距离交流等。
行为体验的禅生活,如禅意用品制作及衣食住行、互动游戏和参与活动,还有禅文化产品创意和制作等。
精神体验的禅意境,如禅堂体验、简易的禅修体验、与禅师的一对一交流、短训课程和养生禅讲座等。
文化体验的禅内涵,整合前面四种体验产品与服务,形成个性化、可参与的禅修解决方案。
以上产品与服务化的策略建议只是抛砖引玉,无形的禅如何演绎成为有形的产品和可体验的服务,是个不断探索和持续创新的过程。禅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打造需要同目标人群与时俱进,贴近和引领其不断升级的精神生活需求,不断地迭代,循序渐进式开发,允许有所不足,不断试错与优化。同时,还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和新创意,如融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及时升级产品与服务,使得禅文化能更易体验、参与、感悟、交流和践行。最后,要有开放思维,通过跨界整合、异业联盟等多种创新手段,打造共创、共享的禅文化商业生态。
正如禅意所证:万众皆佛,人人可禅!禅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打造也必然是万众创新的过程与结果,让我们一起聚沙成塔,成就禅文化的辉煌,实现禅文化的普惠!
引禅入商:体验美的极致
文|陆学彬 j9九游会官方网站集团合伙人
引禅入商,最经典的例子是苹果产品的设计,不论是产品还是广告还是体验,都给予人美的感受。但超出产品之外,引禅入商,更重要的意蕴在于,使人们对商业产生喜悦的心情。这或许是当下的企业家解决诸多复杂问题的一把钥匙。
一、禅定初心
做事业的初心,不是商业的具体目标,而是为什么做的问题。是当初各种机缘汇聚时那个念头的缘起,也是各种机缘之前的利他心思。以现代管理术语,表达的就是企业的“愿景和使命”,愿景是内心深处所期待的样子;使命是从一开始,你就抗在肩上的东西。
但是,时间会改变一些东西,经历会让初心蒙上灰尘。
禅定初心,不是让你在愿景和使命这个表述上,而是让你在愿景和使命所构筑的空间和意向上,心生欢喜的感觉。
心生欢喜了,但现实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如何解决?
贵州梵净山是弥勒佛的道场,山门口有一句话:“生欢喜心,结未来缘”。你面对当下的问题,如果能够摆脱问题表象的束缚,心生欢喜,发出愿力,善缘有了,问题容易得解了。
其实,企业的问题不外乎成败、得失、是非。企业问题的解决者不外乎人,在解决企业问题时,人的心态很重要。有的人面对问题,躲避躲闪;有的人面对问题,避重就轻。恰当的方式是以禅者的智慧,看清利益盘面,透视生克关系,理解更迭之妙,直面问题,或改进优化,或创新求解。
所以,初心是那种让你心生喜悦的感觉,如果每天不用听信微信鸡汤,而是用内心观照或者行禅的方式,让自己精神抖擞,不是一种美好的生命状态吗?
二、禅入妙境
做企业的,身体容易透支。身体坏了,躺在病床上就会更多思考。李开复康复归来写的帖子,就给人更智慧的感觉:李开复之前讲《做最好的自己》、《从心选择的智慧》,以成功为逻辑去理解人生。但人生不仅仅有成功,还有健康、幸福、友谊等等。所以,在他的《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中,谈到七个学分:健康无价;一切的事物都是有它的理由的;珍惜缘份,学会感恩和爱;学会如何生活,活在当下;经得住名利的诱惑;人人平等,善待每一个人;我们的人生究竟是为什么?他这就是开始有些禅意的思考了。
修禅,能够让你体味妙境:渐修法门讲起居坐卧,各有讲究。寺庙里打禅七时,会教你如何拜佛,体味拜姿,发现与瑜伽的动作有些类似,讲究对经络的拉伸动作。在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培养专注力。这些法门渐渐成为规矩之后,很多人不清楚怎么来的,实际上认真履行了,是训练人的身心的。而顿悟法门,通过参话头和公案,修大智慧,让你参透生死,体悟虚空,觉悟到“真空妙有”之境。
把企业作为一个禅堂,你就会关照自己和员工的身心灵的成长,就会证悟到经营企业的法门。松下幸之助通过佛缘,觉悟到“自来水”经营哲学,打通了自己作为商人在俗世中的使命和价值,因而更加精进;稻盛和夫理解到“工作是磨练灵魂的道场”,发现认真投入工作后,自己就能够产生一个指向目标的生动意向。所有的努力都会坚定地指向那个意向。这样,就会出现照亮人生的火炬,智慧就会洞开。用稻盛和夫的话说就是,“工作现场有神灵”。
苹果公司让自己在富士康代工的员工修习书法。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修禅方法:让员工理解和体会到美,并把美的体验和感受带入到工作中。
三、禅生智慧
唐朝的宗教,应该是道教为主,一者,皇帝是李家的,顺理成章,李姓的道教自然占优势;另一方面,唐代能臣魏征也是道家出身。但有意思的是,唐太宗和太子李治都为偷渡出国的玄奘翻译的佛经谦恭地作序。练习书法的都知道《大唐三藏圣教序》,在圣教序中,收有太宗和高宗的序,此外是玄奘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想像一下当时的情境,让崇信道教的唐太宗去接受和理解佛教的经义,并开启大唐佛教的中兴时代,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里,既充满了说服和改变玄机,也有思想和文化的竞合之妙。
大智慧就是能够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现实。玄奘需要突破几重障碍:其一,自己的偷渡身份合法化;其二,朝廷中的反对佛教和佛法者;其三,让皇帝听闻佛法并愿意接纳佛法;其四,通过作序让皇帝为佛教站台,开启佛法新时代。
玄奘具体做了什么事情我们不知道,但《圣教序》把心经放进去了,至少心经是唐太宗和太子李治看过并认可的。而心经与六组的《坛经》、《金刚经》合参时,会发现256个字就把佛教的核心教义讲透了,其本质讲的就是“实现愿景(目标)的智慧心法”。
其实,商业的本质不也是“大道至简”吗?华为的文化逻辑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把“奋斗者”作为整个企业文化的核心;Netflix以“成年人”为中心词,以员工能够自立并能够自我管理和负责任为前提,构建企业的文化;引禅入商,就是以“智慧”为中心,去引导企业家自身和员工追求“自在”之境。
四、禅重实用
《心经》后面偈语: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
翻译一下,大概是这个意思:
“去吧去吧;走过所有的道路,一起去向人生的彼岸,欢呼觉悟吧;”
这是不是有点像销售员早课的时候喊的口号?结合心经前面的经文,偈语就是让人放下一切苦,心无挂碍,行动起来。
引禅入商,利于突破即有束缚,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获得新的认知,并通过在工作中与对象的主客一体化,形成美的体验,继而把这种极致体验形成一种工作场所文化。这有助于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总之,引禅入商,禅可以愉悦我们的身心灵,启发我们的智能,引导我们体会美的意境,摆脱日常烦恼和苦痛,进入到更超脱的自由世界,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自媒体
备案信息
京ICP备10009731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2921号
全国公安机关互联网站安全备案
电话
400-007-9000
010-82659965
010-82873036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大街8号中钢国际广场A座6层
邮编:100081
E-mail: service@aimaci.com
知识中心: : 邮箱登陆
Copyright @aimaci.com All Right Reserved.北京j9九游会官方网站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